首页 > 科技 > 正文

中国两大AI科学模型闪耀全球峰会:GeoGPT与OneAstronomy重塑地学天文研究范式

2025-07-14 08:10:56 来源: 综合人民网
  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2025年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全球峰会上,中国之江实验室研发的两个人工智能科学大模型——地学领域AI模型GeoGPT与天文领

  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2025年“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全球峰会”上,中国之江实验室研发的两个人工智能科学大模型——地学领域AI模型GeoGPT与天文领域AI模型OneAstronomy,凭借其在地球科学研究、海洋生态保护及宇宙探索中的突破性应用,成为全球专家关注的焦点。这两个模型不仅入选峰会发布的“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创新实践案例集”,更双双斩获国际电信联盟(ITU)颁发的优秀创新实践案例奖,标志着中国AI技术赋能基础科学研究迈入国际领先行列。

  GeoGPT:打造地球科学研究的“超级工具箱”

  作为全球首个开源、非营利的地学领域AI大模型,GeoGPT通过融合深时地球数据与智能算法,构建了一个覆盖地质勘探、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等领域的智能化科研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在峰会演讲中表示:“GeoGPT的本质是一个地球科学领域的‘人工智能系统’,它打破了传统科研中数据孤岛与工具分散的壁垒,为全球研究者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

  据介绍,GeoGPT的核心功能包括:

  深度检索与分析:可快速解析海量地质文献与数据,提取关键信息并生成可视化报告;

  地质图智能生成:基于输入数据自动绘制高精度地质图,支持动态模拟地质演化过程;

  知识图谱构建:自动提取地球科学领域知识,构建跨学科关联网络,助力发现新规律;

  智能体开发平台:允许科研人员自定义AI工具,满足个性化研究需求。

  截至目前,GeoGPT已吸引来自135个国家的4万余名地球科学研究者注册使用,成为国际地学界应用最广泛的AI平台之一。其开源模式更推动了全球科研协作,例如非洲地质团队利用GeoGPT分析矿产分布,东南亚国家借助其监测珊瑚礁退化,均取得显著成效。峰会期间,ITU秘书长多琳·博格丹-马丁评价:“GeoGPT证明了AI技术能够跨越地理与学科界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OneAstronomy:解码宇宙起源的“AI望远镜”

  与GeoGPT并驾齐驱的OneAstronomy,是由之江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发的天文领域AI大模型。该模型通过整合多波段天文观测数据与高性能计算技术,实现了对星系演化、暗物质分布等复杂宇宙现象的精准模拟与分析。

  “传统天文研究依赖人工处理海量数据,而OneAstronomy将效率提升了千倍以上。”项目负责人介绍,模型可自动识别深空图像中的微弱信号,构建三维宇宙模型,甚至预测超新星爆发等极端事件。例如,在近期一项研究中,OneAstronomy通过分析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数据,发现了早期宇宙中首个由暗物质主导的星系团,为宇宙起源理论提供了关键证据。

  峰会发布的案例集指出,OneAstronomy的突破性在于其“数据-模型-发现”的闭环设计:模型不仅能处理现有数据,还能反向指导天文观测设备的优化布局,形成“AI驱动的科学探索”新范式。目前,欧洲空间局、美国宇航局等机构已与研发团队达成合作,计划将OneAstronomy应用于下一代太空望远镜的数据处理。

  中国AI赋能全球科研:从“跟跑”到“领跑”

  本届峰会由国际电信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等数十个机构联合主办,吸引了全球120余个国家的科技领袖与政策制定者参与。王坚院士在演讲中强调:“AI不是替代科学家的工具,而是放大人类智慧的杠杆。GeoGPT与OneAstronomy的实践表明,中国正从AI技术应用大国迈向基础科研创新强国。”

  据之江实验室透露,两大模型未来将进一步开放接口,支持全球开发者共建生态。例如,GeoGPT计划接入更多海洋传感器数据,构建实时地球生态系统监测网络;OneAstronomy则将与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合作,探索宇宙暗能量之谜。

  随着峰会闭幕,AI赋能科学研究的浪潮正席卷全球。正如ITU颁奖词所言:“中国之江实验室的实践证明,当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深度融合,人类探索自然的边界将被无限拓展。”在这场向未知进发的征程中,中国AI正以开放、协作的姿态,为全球科研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6975.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