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新合作:山东兑现河南6207万元生态补偿金 豫鲁携手打造黄河流域横向共治新标杆

2025-07-14 08:08:35 来源: 综合人民网
近日,按照山东省与河南省签署的《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约定,山东省作为受益方,向河南省兑现2024年度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6207万元。

  近日,按照山东省与河南省签署的《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约定,山东省作为受益方,向河南省兑现2024年度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6207万元。自2021年两省率先建立全国首个省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来,山东已累计向河南支付生态补偿金2.5亿元,推动黄河干流豫鲁段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以上,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豫鲁方案”。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对赌”变“共赢”:机制创新激活治水动力

  2021年,豫鲁两省打破传统“各自为战”的治理模式,签订首轮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以两省交界的高村断面水质为考核标的,明确“水质改善获奖励、水质恶化需赔偿”的双向责任:若水质年均值达到Ⅲ类标准,双方互不补偿;每改善一个水质类别,山东给予河南6000万元补偿;每恶化一个类别,河南则需向山东赔偿同等金额。这一“谁受益、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被形象称为“水质对赌”。

  “机制的核心是‘责任共担、效益共享’。”河南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表示,补偿资金专项用于省内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及环保能力建设,形成“治理有投入、改善有回报”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首轮协议实施期间(2021—2023年),黄河干流豫鲁段水质从Ⅲ类提升至Ⅱ类,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超30%,流域内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

  从“年度考核”到“月度达标”:标准升级倒逼精细治理

  2023年底,基于首轮协议成功实践,豫鲁两省签署第二轮补偿协议(2023—2025年),将考核频次从“年度达标”升级为“月度达标”,并新增总磷、总氮等指标,进一步压实治理责任。“月度考核就像‘月考’,倒逼我们摒弃‘临时突击’思维,推动治理措施常态化、精细化。”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山东已建成覆盖全流域的智能监测网络,实时共享水质数据,并与河南建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等机制,实现“一河共治”。

  补偿机制的升级也带动了地方行动。河南省在黄河沿线建设人工湿地20余处,修复生态缓冲带150公里;山东省则投入1.2亿元实施东平湖生态治理工程,清理入湖河道38条。两省交界的高村断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水质达标率100%,其中Ⅱ类水质占比达92%,较协议实施前提升近一倍。

  “生态账”算出“经济账”:绿色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

  生态补偿金的持续投入,不仅改善了环境,更激活了流域经济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在河南,补偿资金支持建设的兰考县沿黄生态廊道,已成为集防风固沙、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绿色经济带,带动周边3万余人就业;在山东,东平湖通过生态治理发展“渔家乐”、湿地研学等新业态,年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亿元。

  “生态保护不是负担,而是发展机遇。”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首轮协议期间,河南投入补偿资金1.8亿元用于治污,但通过减少污染治理成本、发展生态产业,间接经济效益超5亿元,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全国示范:省际生态补偿机制加速推广

  豫鲁两省的实践为全国跨流域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目前,江苏与浙江、安徽与江西等省份已相继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覆盖长江、新安江等重点流域。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总结推广“豫鲁模式”,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体系,让“保护者受益、受益者付费”的理念深入人心。

  结语

  从“一河分治”到“携手共治”,从“生态对赌”到“效益共享”,豫鲁两省以机制创新破解跨流域治理难题,用真金白银的补偿兑现守护母亲河的承诺。当6207万元补偿金化作黄河岸边的绿树、湿地中的飞鸟、湖面上的游船,这条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母亲河,正焕发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崭新活力。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6972.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