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这一方寸之间的微型艺术品,自诞生以来便以独特的文化符号形式,记录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生肖邮票更以每年一版的更迭,串联起民族记忆与时代精神。7月11日,中国邮政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2026年《丙午年》生肖邮票设计图稿。这一举措打破生肖邮票46年来的专业设计传统,首次以“全民参与、开放共享”的模式,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新活力。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生肖邮票:方寸之间见证时代脉搏
自1980年首枚《庚申年》猴票发行以来,中国生肖邮票已连续发行46年,成为全球收藏界的“文化名片”。从黄永玉笔下灵动的金猴,到韩美林设计的憨态福牛,每一枚邮票都凝聚着艺术家的匠心,更折射出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与审美变迁。例如,1997年《丁丑年》牛票以剪纸艺术展现改革开放初期的质朴奋进;2020年《庚子年》鼠票则通过卡通化设计传递抗疫时期的乐观精神。生肖邮票不仅是收藏品,更是一部用色彩与线条书写的“国家编年史”。
2026年《丙午年》马年邮票,作为第四轮生肖邮票的第九枚,承载着特殊意义。马在中华文化中象征奋进、自由与吉祥,如何通过现代设计语言诠释这一传统意象,成为本次征集的核心命题。
从“专业邀约”到“全民共创”:设计模式迎来历史性变革
此次征集活动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对参与者身份的彻底“松绑”。“过去,生肖邮票设计均通过定向邀约美术领域专家完成,而今年我们首次取消专业限制,无论年龄、职业、地域,只要热爱传统文化、有创意灵感,均可投稿。”这一转变被业内视为生肖邮票设计民主化的里程碑。
“我们特别期待年轻群体的加入。”,“Z世代生长于数字化时代,他们的视角更前沿,表达更多元。或许一枚邮票的构图、色彩甚至材质,都能因年轻人的创意而突破传统框架,让生肖文化焕发新生命力。”为降低参与门槛,中国邮政同步推出线上投稿平台,并附设设计模板与创作指南,确保业余爱好者也能轻松上手。
全民设计热潮背后的文化深意
专家指出,此次开放征集不仅是一次设计模式的创新,更是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深刻探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认为:“生肖邮票是大众接触传统文化的‘第一窗口’。当非专业设计者通过创作参与文化建构,他们不仅是消费者,更成为传播者与创新者。这种‘众创’模式能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
据悉,征集活动将持续至2025年3月,最终入选作品将由专家评审团结合公众投票产生。中国邮政承诺,所有投稿者均可获得纪念证书,优秀作品还将纳入邮政博物馆永久收藏。此外,为鼓励青少年参与,活动特设“新锐设计师奖”,获奖者将受邀参与邮票设计研讨会,与行业大师面对面交流。
方寸邮票,连接过去与未来
从1980年8分面值的猴票,到如今数字化技术赋能的AR邮票;从专业画家的孤高创作,到全民共绘的文化盛宴,生肖邮票的演变史,恰是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缩影。2026年《丙午年》邮票的征集,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为国设计”的珍贵机会,更向世界宣告:传统文化从未远离时代,它正以开放的姿态,等待每一个热爱者的重新诠释。“一枚邮票的诞生,是千万人智慧的结晶。我们相信,当全民创意汇聚成海,2026年的马年邮票必将踏着时代的蹄声,奔向更广阔的天地。”这场跨越年龄与专业的设计狂欢,已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