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增速分别高于同期工业和高技术制造业4.8个和1.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162亿元,同比增长11.9%。行业生产增长较快、效益稳步改善,成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专家分析指出,受全球电子产品市场回暖、国内数字消费稳定增长及数字化转型深化等因素影响,全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有望延续增长态势。
行业增长强劲,5月数据持续向好
从单月数据看,5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保持两位数增长。主要产品产量稳步提升: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达1.3亿台,同比增长5.5%;集成电路产量突破1935亿块,同比增长6.8%,显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
前5个月,行业增长呈现“技术突破与市场扩容双轮驱动”特征。在技术端,集成电路、光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系列突破。例如,国产高端芯片制程工艺持续精进,光模块传输速率迈向800G甚至1.6T,人工智能大模型参数规模指数级增长,推动产品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在市场端,消费需求全面爆发:智能家居设备渗透率突破35%,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多城试点运营,工业领域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应用覆盖超60%的制造业企业,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
“技术迭代与场景创新共振,是行业增长的核心逻辑。”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表示,智能手机摄像头像素突破2亿、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达26.8%等突破,均依赖底层技术支撑;而生成式AI、5G-A等新技术则催生出智能穿戴、低空经济等新业态,为行业打开增长新空间。
头部企业引领,产业链整合加速
产业生态层面,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整合、技术协同等方式强化产业链控制力。例如,某半导体龙头近期完成对上游材料企业的战略收购,实现从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链条布局;另一通信设备巨头联合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攻关6G关键技术,巩固技术领先优势。
“全球竞争已从单一产品转向生态体系比拼。”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研究员秦海林指出,头部企业通过“技术+资本”双轮驱动,不仅提升了自身竞争力,更带动了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数据显示,前5个月,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配套企业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5%,区域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全年增长可期,三大动力支撑后劲
展望全年,专家普遍认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支撑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
全球市场回暖: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预测,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增长13.1%,其中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等领域需求强劲,为我国集成电路、显示面板等出口提供机遇。
国内数字消费扩容:随着“东数西算”工程全面推进,数据中心、超算中心建设加速,带动服务器、存储设备需求激增;同时,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消费升级类产品渗透率持续提升,形成新增长点。
数字化转型深化:制造业、能源、交通等领域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工业机器人等需求爆发。据测算,仅智能制造领域,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5.3万亿元,为电子信息制造业提供广阔市场空间。
政策加力,护航行业高质量发展
为巩固增长态势,政策层面持续发力。工信部近期联合财政部、科技部发布《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突破“卡脖子”技术、培育世界级企业、优化产业布局三大任务,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地方层面,广东、江苏、上海等地纷纷出台细则,在税收优惠、人才引进、场景开放等方面给予支持。
“当前,行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期。”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聚焦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智能装备等领域,实施“强链补链”行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同时鼓励企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新应用场景,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结语
从技术突破到市场扩容,从头部引领到生态共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正以创新为帆、需求为桨,驶向高质量发展新航道。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一“数字基石”产业的稳健增长,不仅为稳住工业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