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紧急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1.97亿元,专项支持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等7省(自治区、直辖市)受灾地区开展农业生产救灾工作,重点应对近期洪涝、台风等极端天气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助力夯实秋粮丰收基础。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精准施策:资金聚焦三大救灾领域
根据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的通知,此次下达的救灾资金将重点用于三方面:
农作物改种补种:对因灾绝收的农田,支持受灾农户及时改种补种晚稻、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确保“地不撂荒、种有所收”;
农业设施修复:补助受损的温室大棚、畜禽圈舍、农机库房等设施修复,保障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功能恢复;
农田排涝清淤:支持疏通田间沟渠、抢修灌溉排水设施,降低内涝对作物根系的损害,提升农田抗灾能力。
“资金分配向重灾区、秋粮主产区倾斜,优先保障粮食安全关键环节。”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补改种、修设施、畅排水”组合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七省区迅速行动:抢抓农时保产量
入汛以来,南方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部分地区还叠加台风影响,导致农田渍涝、作物倒伏、设施损毁等问题突出。据统计,湖北、湖南等7省区受灾耕地面积超50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逾20亿元。
在资金下达后,各地迅速启动救灾响应机制:
湖北:针对江汉平原内涝严重区域,组织调运抽水泵1.2万台,疏通沟渠3000公里,抢排农田积水;
湖南:对绝收稻田每亩补助200元改种秋玉米,已落实改种面积15万亩;
广东:派出50个农业技术指导组,深入韶关、清远等重灾区,指导农户修复受损大棚2.3万座;
广西:统筹资金用于甘蔗、水果等经济作物灾后管理,喷施叶面肥30万亩次,促进作物恢复生长。
“现在正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期,救灾资金来得及时、用得精准。”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介绍,通过“资金+物资+技术”一体化支持,受灾地区正争分夺秒恢复生产,力争将灾害损失降低至5%以内。
强化监管: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为保障救灾资金高效使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明确要求,相关省份需在30日内将资金分解下达至县级,并通过“一卡通”等方式直接补助受灾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同时,建立资金使用动态监测机制,严禁截留挪用,对违规行为严肃追责。
“我们已开通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财政部农业农村司负责人表示,后续将联合审计部门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核查资金流向、补贴发放和项目实施进度,确保每一分钱都用于农业生产救灾。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政策持续加力
此次救灾资金下达是中央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的又一举措。今年以来,我国已累计安排农业防灾救灾资金超40亿元,支持各地应对干旱、洪涝、低温冷冻等灾害。同时,中央财政还通过提高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扩大完全成本保险覆盖范围等方式,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尽管局部地区受灾,但全国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作物长势总体正常。专家分析,随着救灾措施落地见效,叠加后期气候条件改善,秋粮有望再获丰收,为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从资金火速下达,到地方高效落实;从农田抢排积水,到农户改种补种,一场守护秋粮的“攻坚战”正在南方七省区全面打响。在中央政策强力支持与地方行动迅速有力的协同下,中国农业正以“防灾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全力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