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在北京盛大启幕。作为大会核心环节,以“众心筑艺 时代共鸣”为主题的新大众文艺研讨会汇聚全国广电管理部门、头部网络视听平台、知名学者及一线创作者,围绕新大众文艺的创新表达、时代价值与未来路径展开深度对话。 这场思想碰撞不仅为行业注入创新动能,更勾勒出数字时代文艺创作的全新坐标系。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新大众文艺崛起:从“单向输出”到“全民共创”
研讨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相关负责人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普及与用户需求升级,新大众文艺已突破传统文艺的“精英化”边界,形成“人人参与创作、全民共享成果”的生态格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突破12亿,短视频、微短剧、互动剧等新兴业态日均创作量超百万部,用户生成内容(UGC)占比达70%。
“新大众文艺的本质是‘技术赋能下的民主化创作’。”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明在发言中强调,5G、AI、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让普通创作者也能拥有专业级的制作工具,而算法推荐机制则打破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使优质内容得以精准触达受众。例如,抖音平台推出的“非遗合伙人计划”,通过流量扶持和技术培训,让超千名非遗传承人成为“网红创作者”,其作品累计播放量超百亿次。
时代共鸣:以“小切口”映照“大主题”
如何让新大众文艺既“叫好”又“叫座”?与会者一致认为,关键在于找准时代脉搏与大众情感的共振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张宏森提出:“新大众文艺不是对流行文化的简单迎合,而是要用小故事传递大价值,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
这一理念在多部爆款作品中得到验证。腾讯视频推出的《我的阿勒泰》以微纪录片形式记录边疆牧民生活,单集播放量破3亿,带动当地旅游热度增长200%;B站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用500克黄金复原三星堆黄金面具的视频,全网播放量超2亿,让文物“活”进年轻人视野;快手平台“乡村振兴直播季”活动中,农民主播通过直播售卖农产品,单场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同时展现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
“这些案例证明,当创作者真正扎根生活、倾听人民心声时,作品自然能引发跨圈层共鸣。”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表示,平台未来将加大对现实题材、传统文化等内容的扶持力度,鼓励创作者“以轻量化表达承载厚重主题”。
创新引擎:技术、模式与生态的三重变革
研讨会上,“创新”成为高频词。优酷副总裁谢颖提出,新大众文艺的创新需把握三个维度:技术驱动的内容形态创新、用户主导的叙事模式创新、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创新。
在技术层面,AI工具正重塑创作流程。阿里大文娱推出的“妙鸭相机”APP,用户上传照片即可生成数字分身,应用于微短剧创作,使单人制作成本降低80%;芒果TV研发的“互动叙事引擎”,支持观众通过选择决定剧情走向,其推出的《披荆斩棘的哥哥》互动版,用户参与率达45%。
在模式层面,平台与创作者的共生关系日益紧密。抖音艺术内容负责人透露,平台将启动“新芽计划”,为新人创作者提供流量保底、专业培训及商业变现支持;阅文集团则推出“作家助手AI版”,辅助网络文学作者进行世界观构建与情节设计,使创作效率提升3倍。
未来展望:以“众心”筑牢文艺根基
“新大众文艺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一个‘人人都是创作者、处处都是舞台’的文化生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冯胜勇在总结发言中强调,行业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要鼓励个体创意的迸发,也要加强内容导向管理,避免“流量至上”“娱乐至死”等倾向。
据悉,大会期间还发布了《新大众文艺发展倡议书》,呼吁全行业:一、扎根人民生活,提升内容温度;二、拥抱技术变革,激活创新动能;三、强化精品意识,攀登艺术高峰;四、深化国际交流,讲好中国故事。
结语:从“众心筑艺”到“时代共鸣”,这场研讨会不仅是一场思想盛宴,更是一次行动号召。当技术赋予每个人创作的权利,当时代为文艺提供丰沃土壤,新大众文艺必将以更鲜活的姿态、更深沉的力量,书写属于数字时代的文艺传奇。正如与会者共同期许的:“让每一份创作热情都被看见,让每一个时代故事都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