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的复函》,明确要求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市场规则、交易品种和时序的统一,实现跨电网交易常态化开市。这一举措标志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旨在打破区域市场分割,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为新型电力系统下新能源消纳和电力安全供应提供制度保障。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打破壁垒:从“分割市场”到“全国商城”
长期以来,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在各自经营区内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电力市场体系,但两大市场长期处于“物理联通但机制割裂”的状态。此前,跨网电力互济主要依赖政府间协议或应急调度,交易频次低、规模有限,且需“一事一议”,导致网间通道利用率不足30%,难以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后的系统灵活性需求。
“此次常态化交易机制的出台,相当于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网上电力商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专家表示,统一交易规则后,两大电网经营区内的发电、用电主体可自由参与跨区交易,电力资源将像商品一样在全国范围内高效流动,真正实现“余缺互济”。
首单落地:20亿千瓦时“绿电”南送华东
在机制框架下,广州电力交易中心与北京电力交易中心近日联合组织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跨经营区市场化电力交易——南方电网向华东地区输送7至9月电力,总量超20亿千瓦时。这笔交易通过闽粤联网工程及相关通道,将广东、广西、云南的清洁能源输送至上海、浙江、安徽、福建,精准支撑迎峰度夏期间的电力保供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易中绿电占比显著提升。据南方电网透露,跨区绿电交易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150%,长三角、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的企业可通过市场化方式直接购买西南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满足出口型企业碳足迹认证等需求。
三步走战略:年度目标直指绿电与保供
复函明确了跨电网交易的“三步走”目标:
近期(2024年):在年度、月度、月内及现货交易周期全面实现常态化开市,重点支撑夏季用电高峰保供,并组织多方向绿电交易,探索多年期绿电合约签约。
中期(2025-2027年):完善省间电力现货市场,推动跨区辅助服务交易,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远期(2030年前):构建与新型电力系统相适应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实现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强调,今年将优先保障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等负荷中心的绿电供应,同时通过跨区交易平衡西南水电丰枯期出力差异,减少弃水、弃风现象。
技术支撑:注册共享与平台互通
为确保交易高效落地,复函要求两大电网公司加快技术平台升级:
“一地注册、全国共享”:发电企业、售电公司等市场主体仅需在任一交易中心注册,即可参与全国跨区交易,大幅降低参与门槛。
数据互联互通:建立跨网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电网运行数据、市场价格信号的实时交互,为交易决策提供支撑。
结算协同:统一跨区交易电费结算流程,缩短资金周转周期,提升市场流动性。
目前,国家电网已启动新一代电力交易平台升级,南方电网则计划在年底前完成与广州交易中心的数据接口标准化改造。
专家解读:全国统一市场迈入深水区
“这一机制不仅解决了电力‘能不能送’的问题,更回答了‘如何高效送’的命题。”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陈启鑫指出,常态化跨区交易将倒逼发电企业提升灵活性改造投入,同时促进储能、需求响应等新兴业态发展,推动电力系统向“源网荷储”协同模式转型。
据测算,全国统一市场全面建成后,每年可减少弃风弃光电量超200亿千瓦时,降低全社会用电成本约50亿元,并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关键支撑。
随着年底常态化开市节点临近,一场涉及万亿级市场的改革正在加速推进。从“区域分割”到“全国一盘棋”,中国电力市场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能源转型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