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中国汽研、清华、华为联合发布智能驾驶白皮书:以全域安全理念护航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7-10 08:08:52 来源: 综合人民网
  近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研)、清华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发布《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

  近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研)、清华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发布《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首次提出“全时速、全方向、全目标、全天候、全场景”的全域安全理念,并从技术标准、生态协同、用户认知三方面构建智能驾驶安全体系框架,为产业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性指引。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全域安全:智能驾驶的“生命线”升级

  白皮书明确将安全定义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核心命题,提出“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升级路径。针对当前智能驾驶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适应性不足问题,白皮书首次定义“全域安全”五大维度:

  全时速:覆盖0-120km/h及以上速度范围;

  全方向:涵盖前向、侧向、后向及交叉路口等全向感知;

  全目标:精准识别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障碍物等多元目标;

  全天候:适应雨雪、雾霾、强光、暗夜等极端天气;

  全场景:包括高速公路、城市拥堵、乡村道路、泊车等全场景应用。

  在关键安全策略上,白皮书强调“自动紧急制动(AEB)优先于自动紧急转向(AES)”的启动逻辑,并要求AES系统执行更严苛的防误触标准。例如,在高速场景下,系统需通过多传感器交叉验证目标风险,避免因单一传感器误判导致的过度转向。中国汽研专家表示:“全域安全不是技术堆砌,而是通过冗余设计、风险预判和分级响应,构建‘预防-干预-缓解’的三层防护网。”

  技术破局:多传感器融合与数据闭环驱动安全迭代

  为实现全域安全目标,白皮书从车端硬件、算法、云端数据三方面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车端硬件:倡导“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方案,整合摄像头、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异构传感器,形成“视觉+激光+雷达”的三重冗余。例如,在暴雨天气中,激光雷达可穿透雨幕识别障碍物,而4D毫米波雷达则能补充速度与距离信息,弥补摄像头能见度不足的缺陷。

  算法优化:提出“安全优先”的算法设计原则,要求智能驾驶系统在决策时优先保障乘员与道路参与者安全。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负责人透露,其ADS 3.0系统已实现“感知-决策-执行”全链条安全校验,通过百万级场景库训练,将复杂路口的博弈决策响应时间缩短至0.1秒。

  云端数据:构建“真实场景采集-仿真测试-模型训练-OTA升级”的数据闭环。白皮书指出,海量真实道路数据是系统迭代的核心燃料。例如,特斯拉通过影子模式累计行驶超50亿英里,而国内车企正通过车路协同设备补充长尾场景数据,加速算法成熟度。

  生态协同:全产业链开放共享破局“孤岛效应”

  白皮书强调,智能驾驶产业已从“单点突破”进入“协同创新”阶段,需构建“芯片-硬件-软件-云服务”全栈协同生态。作为技术赋能者,华为宣布开放智能驾驶全栈能力:

  芯片层:提供昇腾AI芯片与MDC计算平台,支持多传感器实时处理;

  硬件层:开放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核心部件接口标准;

  软件层:共享A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与中间件,降低开发门槛;

  云服务:通过八爪鱼在线仿真平台,向行业开放百万级场景库与高精度地图服务。

  此外,白皮书呼吁推动传感器技术路线融合,例如激光雷达与4D毫米波雷达在成本、性能上的互补协作。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指出:“单一技术路线存在天然局限,唯有通过异构融合,才能实现‘1+1>2’的感知效果。”

  用户认知:标准化测评体系破解“技术黑箱”

  针对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功能“看不懂、不敢用”的痛点,白皮书发起“智能驾驶测评体系倡议”,提出覆盖高速领航、城区拥堵、自动泊车等六大核心场景的量化评价框架,从安全性(如AEB触发成功率)、舒适性(如加减速平顺度)、可靠性(如系统降级频率)等维度设置200余项指标。

  例如,在城区道路测试中,系统需在行人突然闯入、电动车逆行等场景下保持安全距离;在泊车场景中,需评估窄车位识别准确率与泊入效率。中国汽研总监表示:“测评体系将像‘星级认证’一样,帮助用户直观理解不同车型的智能驾驶能力边界,倒逼企业提升技术透明度。”

  结语

  随着L3级智能驾驶进入量产前夜,安全已成为产业规模化落地的关键瓶颈。此次白皮书的发布,标志着中国智能驾驶产业从“技术竞赛”转向“价值共创”新阶段。通过全域安全标准引领、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全用户场景覆盖,中国有望在全球智能驾驶竞争中构建差异化优势,为全球交通变革提供“中国方案”。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6944.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