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内嘉宾云集,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与国际铁路联盟(UIC)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此隆重开幕。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政府官员、驻华使节、企业高管、专家学者及国内行业代表共计200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高速铁路创新发展的前沿课题。同期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在国家会议中心与国家铁道试验中心同步开展,集中呈现全球铁路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与产业实践。
全球高铁盛会落地中国,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
作为世界高速铁路领域最高规格的综合性会议,世界高速铁路大会由国际铁路联盟(UIC)于1992年发起,每2至3年举办一届,已成为展示全球高铁技术成就、推动国际产业协同的重要平台。本届大会由中国国铁集团与UIC联合主办,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会期持续至7月11日。大会以“高速铁路:创新发展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设置主旨演讲、技术分论坛、成果展览、合作签约等环节,覆盖高铁规划、智能建造、绿色能源、智慧运营等全产业链议题。
国际铁路联盟主席克洛德·阿尔莫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为全球提供了宝贵经验。本届大会选择在北京举办,正是对中国的技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认可。我们期待通过这一平台,凝聚全球智慧,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化等挑战,推动高铁成为可持续交通的核心力量。”
中国高铁成就闪耀世界,技术体系树立国际标杆
在大会开幕式上,国铁集团科技与信息化部负责人用一组数据勾勒出中国高铁的“世界版图”:截至2025年,中国高铁营业总里程达4.8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70%以上,覆盖全国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形成“八纵八横”高铁网主骨架;以复兴号动车组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成果,构建了涵盖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的完备技术体系,高铁列车时速覆盖200公里至350公里多个等级,单日开行动车组列车超1万列,累计发送旅客突破229亿人次。
“中国高铁不仅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更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技术标准、装备制造和服务模式输出至全球。”该负责人强调,近年来,中国高铁在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国际项目中落地生根,带动了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技术装备展同步启幕,全球尖端成果集中亮相
与大会同期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吸引了西门子、阿尔斯通、中国中车等百余家国内外领军企业参展。展览以“智能、绿色、安全”为核心,展出包括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氢能源列车、智能运维机器人、北斗导航定位应用等前沿技术。
在国家铁道试验中心,动态演示区成为焦点:一列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新型动车组以350公里时速飞驰而过,其能耗较传统车型降低15%;另一侧,搭载自动驾驶系统的货运列车精准完成编组作业,展示出智慧物流的未来图景。参展商代表、德国西门子交通集团首席执行官罗兰·布施表示:“中国高铁的开放态度为全球企业提供了合作机遇。我们正与中国伙伴联合研发下一代智能信号系统,这将大幅提升跨国铁路网络的互联互通效率。”
共谋未来:创新驱动高铁可持续发展
大会首日的多场分论坛中,与会代表围绕“高铁与城市群协同发展”“低碳技术路径”“数字化运维”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世界银行交通全球实践局高级专家玛丽亚·冈萨雷斯指出:“高铁需与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才能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中国在光伏高铁站、5G+智慧车站等领域的探索,为全球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根据大会发布的《全球高速铁路创新发展倡议》,未来各国将加强在超高速列车、跨境标准互认、气候韧性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国铁集团董事长刘振芳表示:“中国愿与世界共享高铁发展机遇,通过技术交流、人才培训、联合研发等方式,推动全球高铁网络向更高效、更包容的方向演进。”
结语
从北京出发,连接世界。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的召开,不仅是中国高铁发展成就的集中展示,更标志着全球高铁产业进入协同创新的新阶段。在“双碳”目标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这场盛会必将为构建安全、便捷、绿色、智能的现代交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让“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加速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