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活水”润华北 2025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任务顺利收官

2025-07-10 08:08:11 来源: 综合人民网
  日前,随着水利部调度指令的圆满执行,2025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任务顺利收官。截至7月1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引黄入冀补淀工程、

  日前,随着水利部调度指令的圆满执行,2025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任务顺利收官。截至7月1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本地水库及再生水等多元水源累计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补水7.88亿立方米,超计划补水量42%;沿线累计引水2.56亿立方米,用于置换58.14万亩农田灌溉的深层地下水,完成计划置换面积的126%。这一成果标志着这条承载千年历史的“黄金水道”连续第四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为华北地区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注入强劲动能。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超额补水:多元水源协同保障“流动的生命线”

  本次补水任务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水利部统筹调度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岳城水库、密云水库等13处水源,通过“跨流域调水+本地水网”联动模式,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公里河段精准输水。其中,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贡献了超60%的补水量,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则通过精准分洪技术,将黄河水高效引入大运河支流,形成“南北互济、东西相通”的水网格局。

  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补水成效显著得益于两大突破:一是调度方案进一步优化,通过动态调整闸坝开度,将水流抵达北京通州段的时间缩短了5天;二是再生水利用比例提升至15%,北京城市副中心再生水厂输出的高标准水源,成为补充大运河末端生态流量的关键力量。数据显示,补水期间,大运河全线水面面积较补水前扩大37%,部分断流20余年的河段重现波光粼粼的景象。

  生态蝶变:58万亩农田告别“透支地下水”

  补水工程不仅让大运河“活起来”,更在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河北沧州、衡水等地,2.56亿立方米引水通过大运河输水干渠,精准灌溉58.14万亩农田,相当于为区域节省了等量的深层地下水开采量。沧州市吴桥县农民王建军感慨:“过去浇地全靠打深井,现在大运河的水引到地头,每亩地灌溉成本降了30元,地下水位也连续三年回升。”

  据自然资源部监测,补水区域地下水位平均回升0.8米,漏斗区面积缩小12%。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专家指出,大运河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地表水输送通道,其生态补水与地下水回补形成良性互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战略缓冲。

  文化赋能:“流动的运河”激活千年文脉

  随着水流贯通,京杭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加速释放。在山东德州,四女寺水利枢纽的“分水奇观”吸引数万游客打卡;在天津杨柳青,沉寂多年的运河码头重启客轮航线;北京通州段则结合城市副中心建设,打造出10公里长的滨水文化长廊。水利部联合文旅部推出的“运河文化研学路线”,串联起沿线23处世界文化遗产点和58座非遗小镇,上半年已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

  “大运河的生机不仅在于水,更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李明辉认为,连续四年的全线贯通证明,大型线性遗产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可通过科学调度实现“双赢”。

  未来展望:打造“永续流动”的千年运河

  水利部规划,下一步将建立京杭大运河长效补水机制,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加快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力争2030年前将年调水量提升至15亿立方米;二是实施大运河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历史漕运功能与自然岸线;三是构建“数字孪生运河”平台,通过AI算法精准预测水流变化,实现“一屏观运河、一网管全局”。

  “我们的目标是让大运河每年有水时长超过300天,真正成为‘流动的文化、绿色的生态、活力的经济带’。”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补水总结会上强调。从断流百年到四季奔流,这条承载着中华民族治水智慧的文化长河,正以崭新的姿态奔向未来。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6943.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