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交通大模型创新与产业联盟成立暨交通大模型建设启动会在北京召开。这一由行业企业、人工智能公司、高校及科研院所等55家创新主体共同发起的联盟,覆盖公路、铁路、水运、航空、邮政及综合交通六大领域,形成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协作网络,标志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智能化转型迈入协同创新新阶段。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人工智能+交通”进入落地关键期,联盟扛起智能化转型大旗
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已从技术探索迈向应用落地的关键窗口期。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的建设,是推动行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核心抓手。联盟的成立,旨在整合产学研用多方资源,破解技术壁垒、场景碎片化等难题,成为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的“主力军”和行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引擎。
据悉,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包括2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15家人工智能领域头部公司及10所顶尖高校与科研机构,业务范围涵盖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智能装备、数据算法等全链条。这种跨领域、跨学科的协作模式,为攻克交通大模型关键技术、推动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1+N+X”架构发布,三级联动支撑全行业智能化
会议明确,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将采用“1+N+X”技术架构:以1套通用技术底座为核心,构建“N”类垂直领域模型(如公路拥堵预测、航空流量调度、港口作业优化等),并服务“X”个典型应用场景(如智能运维、自动驾驶、多式联运协同等)。通过“基础模型—垂域模型—智能体”三级联动,实现技术能力与业务需求的精准匹配,支撑全行业数字化转型。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该架构将打破传统交通系统“烟囱式”发展模式,通过统一技术底座降低研发成本,以垂域模型适配细分场景需求,最终通过智能体直接赋能一线业务。例如,在综合交通枢纽场景中,大模型可整合铁路、地铁、公交数据,动态优化客流疏导方案;在物流领域,则能实现跨运输方式的智能调度,提升整体效率。
聚焦五大方向,联盟勾勒技术攻坚与应用落地路线图
联盟理事长单位代表提出,未来将围绕核心技术攻关、场景落地应用、产业资源融通、安全治理体系四大任务展开工作,并发布五项倡议:
攻坚核心技术:突破交通大模型训练、多模态数据融合、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
激活场景应用:聚焦交通治理、运输服务、安全应急等高频需求,开发“小快灵”智能体,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融通产业资源: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算力协同网络,避免重复建设,形成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
筑牢安全防线:制定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审计等标准,确保模型可解释、可追溯、可管控;
规范联盟治理:完善决策机制、知识产权共享规则,保障成员权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批重点任务启动,技术标准与示范应用双轮驱动
据介绍,联盟近期将推进五项重点工作:
标准制定:联合成员单位编制交通大模型技术标准、应用规范及行业准则,解决数据格式不统一、接口不兼容等痛点;
联合研发:围绕数据治理、模型轻量化、模型—数据融合机制等开展协同攻关,提升大模型在复杂交通环境中的适应性;
场景开发:针对城市交通拥堵、港口自动化作业、危险品运输监管等刚需场景,打造具备实际落地能力的智能体产品;
数据运营:推动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模式,为模型训练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
成果转化:建立技术孵化与商业化推广机制,形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加速从“样板间”向“商品房”转变。
行业反响热烈,交通智能化转型按下“加速键”
联盟成立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有行业专家表示,交通大模型的建设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行业治理模式的重塑。通过联盟协作,可避免“单打独斗”导致的资源分散,推动技术、数据、人才等要素高效配置。例如,某物流企业代表提到,大模型可帮助其优化全国仓储网络布局,降低空驶率;某地铁运营方则期待通过智能调度减少乘客等待时间。
随着“1+N+X”架构的落地与首批任务的推进,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有望在三年内实现关键场景智能化覆盖率显著提升,为全球交通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此次联盟的成立,不仅为“人工智能+交通”按下了“加速键”,更为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