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明确将通过为期两年的商用试验,推动卫星物联网技术创新与规模化应用,构建安全可控的产业生态,为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提供关键基础设施支撑,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卫星物联网:赋能商业航天,培育新质生产力
卫星物联网作为商业航天的重要应用场景,通过卫星通信技术实现地面、海洋、空中等全域物联网设备的广域互联,可为数据采集终端、智能穿戴设备、交通工具等提供低速数据传输服务。相较于传统地面物联网,卫星物联网具有覆盖范围广、抗灾能力强、部署灵活等优势,尤其适用于偏远地区、应急救援、海洋监测等场景。
《征求意见稿》指出,发展卫星物联网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当前,全球商业航天市场快速增长,低空经济(如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对高可靠性通信需求激增,卫星物联网将成为连接“天-地-空”一体化网络的核心环节。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商用试验,我们将探索卫星物联网与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路径,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九大要求:规范试验流程,筑牢安全底线
根据《征求意见稿》,参与商用试验的企业需满足多项条件,包括构建卫星物联网星座、建立客服及计费系统等业务支撑能力,并在全国或跨省范围内提供服务。试验期间,企业须严格履行九大主体责任:
系统构建与合规运行:确保网络运行安全、服务质量达标,合理使用码号资源,保障通信畅通;
应急通信保障:按要求预留卫星通信资源,提升突发事件响应能力;
用户权益保护:签订服务合同前充分告知用户权利,避免信息不对称;
设备准入管理:仅接入获得进网许可的电信设备,杜绝非法终端入网;
eSIM专题评审:采用嵌入式用户识别卡(eSIM)需经工信部审核,防范技术滥用风险;
数据管理与IPv6支持:报送业务数据,接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推动全生命周期管理;
安全综合治理:落实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实名制及反诈要求,构建多层次防护体系;
无线电频谱规范:合法使用频段,避免对其他无线电业务造成干扰;
场景动态监管:细化应用场景管理措施,定期向工信部报送业务进展。
业内专家分析,这些要求既体现了“放管服”改革精神,又强化了安全底线。例如,eSIM专题评审制度可防止用户身份信息泄露,而IPv6支持要求则为未来万物互联预留了技术接口。
两年试验期:总结经验,推广可复制模式
《征求意见稿》明确,商用试验期为两年,参与企业需每年向工信部提交试验情况报告。工信部将根据企业反馈,评估技术可行性、市场接受度及监管有效性,总结先进经验并形成典型案例库。例如,针对海洋渔业监控、森林火灾预警等场景,试验将验证卫星物联网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针对低空经济,则探索无人机编队通信的实时性解决方案。
“通过试验,我们希望形成一套涵盖技术标准、监管规则、商业模式在内的完整体系。”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负责人透露,未来或出台专项政策,对表现优异的企业给予频谱资源、资金补贴等支持,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行业反响:企业积极布局,产业链蓄势待发
消息发布后,多家卫星运营商、物联网企业表示将参与试验。某商业航天公司负责人称:“政策明确了技术路线和合规边界,降低了企业试错成本。”设备制造商则关注eSIM与IPv6的适配需求,计划加大嵌入式芯片研发投入。
资本市场同样反应积极。近一周内,卫星通信板块股价平均上涨5.2%,分析机构指出,商用试验将带动卫星制造、地面终端、数据服务等产业链环节协同发展,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300亿元。
展望:构建“天基网络”,服务国家战略
工信部表示,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是落实“网络强国”“航天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下一步,将加强与交通、应急、农业等部门的协同,推动卫星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全球物流、环境监测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参与全球卫星通信标准制定,提升中国产业的国际话语权。
随着《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推进,卫星物联网有望从“试验田”走向“丰产区”,为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业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中国在全球商业航天竞争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