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四川省用水权交易平台体系建设暨水权交易集中签约活动在成都举行。活动现场,全国首个依托国家水权交易平台、由中国水权交易所与四川省水利发展集团合作共建的省级水权交易平台——中国水权交易所四川省交易服务中心正式揭牌。这一创新举措开创了省级水权交易平台与国家平台联动运行的先河,标志着我国水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首批4宗交易同步落地,跨区域用水权流转破局
平台揭牌当日,首批4宗用水权交易集中签约,总交易水量达8945万立方米,覆盖省内跨市调水、黄河流域跨省交易、长江干流跨省取水三大场景,实现多项全国“首单”突破。
其中,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与绵阳市游仙区达成全省首宗大型调水工程区域水权交易,通过市场化机制优化配置本地水资源,缓解下游用水紧张;四川省甘孜州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签署黄河流域首单跨省区用水权交易框架协议,探索生态脆弱地区水资源跨区域补偿新模式,响应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略;四川省宜宾市与重庆市永川区企业间完成全国首宗长江干流跨省取水权交易,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资源协同利用提供示范案例。
此次集中签约的交易类型涵盖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生态补水等多领域,交易水量从数百万立方米至数千万立方米不等,体现了四川水权交易从试点探索向规模化、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平台创新:法治化、市场化、信息化三轨并行
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省级水权交易平台的建立,是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中“推进用水权相对集中交易”要求的具体实践。平台通过整合国家水权交易系统的技术标准与省级水资源管理需求,构建了“统一平台、分级管理、规则透明、全程监管”的交易体系,确保用水权流转“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市场化机制方面,平台引入竞价交易、协议转让等多元化模式,允许用水户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交易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同时,通过建立水资源价值评估模型,科学核定交易基准价,避免资源贱卖,保障出让方与受让方权益。
信息化支撑是平台核心优势之一。依托国家水权交易系统的区块链技术,交易全流程可追溯、数据不可篡改,有效防范虚假交易、超额用水等风险。此外,平台与省级水资源管理系统对接,实时更新取用水数据,动态调整用户可交易水量,确保水资源配置与区域实际需求精准匹配。
助力水利高质量发展,激活水资源“经济属性”
四川作为水资源大省,年均降水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省级水权交易平台的建立,通过市场手段引导水资源从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流动,破解了以往行政调配“一刀切”的困境。例如,在首宗跨市调水交易中,上游地区通过出让闲置用水指标获得经济补偿,下游地区则以合理成本解决灌溉用水缺口,实现双赢。
从生态效益看,跨省区交易框架协议的签署,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上下游地区建立了生态补偿长效机制。通过量化水资源生态价值,推动形成“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的良性循环,助力国家重大战略落地。
四川省水利厅表示,下一步将扩大平台覆盖范围,推动农业用水权确权登记全覆盖,并探索将非常规水源纳入交易体系。同时,加强与金融、税务等部门协同,研究用水权抵押融资、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进一步释放水资源经济价值。
全国示范效应显现,水权改革进入深水区
四川省级水权交易平台的创新实践,为全国水资源市场化配置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业内专家指出,该模式通过“国家平台+省级运营”的架构设计,既保证了顶层设计的统一性,又兼顾了地方管理的灵活性,有助于破解跨区域交易中的政策壁垒与技术难题。
随着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水资源跨区域调配需求将持续增长。四川的探索表明,水权交易不仅是优化配置的工具,更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未来,随着更多省份加入水权市场化改革行列,我国水资源管理有望从“行政主导”向“市场与行政双轮驱动”转型,为全球水资源治理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