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新成果:浙江大学团队联合西藏机构成功培育克隆牦牛 破解高原物种保护难题

2025-07-15 08:21:21 来源: 综合人民网
  近日,由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方盛国教授团队联合西藏当雄县政府、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历时两年攻关的克隆牦牛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全球

  近日,由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方盛国教授团队联合西藏当雄县政府、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历时两年攻关的克隆牦牛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例融合全基因组选择与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牦牛在西藏(当雄)金丝野牦牛繁育研究基地顺利诞生。这头编号为“甬藏1号”的雄性牦牛犊体重达16.75公斤,较普通新生牦牛重约20%,出生后30分钟即能站立行走,目前健康状况良好。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高原物种保护领域实现从“传统保种”到“科技育种”的跨越式发展。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高原明珠濒危:牦牛种质退化威胁民生与生态

  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是青藏高原3000米以上地区唯一的牛科适应物种,承担着运输、肉奶供给、生态维护等多重功能。然而,受气候变化、过度放牧及近亲繁殖等因素影响,西藏牦牛种质退化问题日益严峻。数据显示,近十年当地牦牛平均体重增长速度下降8%,自然受孕率不足25%,幼崽存活率较二十年前降低15个百分点。

  “一头成年牦牛的产肉量直接影响牧民家庭收入,而种群退化更关乎高原生态平衡。”方盛国教授指出,野生金丝野牦牛仅存约300头,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极危物种名录,其基因库的丧失将导致整个牦牛群体抗逆性下降。传统保种方式依赖自然交配,周期长、效率低,亟需科技手段突破瓶颈。

  十年磨一剑:基因编辑与克隆技术双突破

  自2020年起,方盛国团队在前期攻克大熊猫、朱鹮等濒危物种繁育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牦牛高原适应性特征,创新提出“全基因组选择+体细胞克隆”的组合策略:

  基因组精准筛选:通过解析3000余头牦牛的基因组数据,锁定与生长速度、肉质、抗病性相关的23个关键基因位点,构建“优质种子细胞库”;

  体细胞克隆体系:突破高原低氧环境下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胚胎冻存复苏等12项技术难关,克隆胚胎移植成功率提升至国际领先的38%;

  跨物种技术迁移:将团队在家猫、梅花鹿克隆中验证的“低氧胚胎培养液”专利技术应用于牦牛,使胚胎发育周期缩短40%。

  “传统育种需20年才能固定优良性状,而克隆技术结合基因组选择可将周期压缩至5年,且后代性状100%遗传母本优势。”团队成员、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格桑平措解释道。

  从实验室到牧场:产业化应用前景广阔

  此次诞生的克隆牦牛已通过农业农村部专家组的基因身份认证,其肌肉组织中支链氨基酸含量较普通牦牛高17%,血红蛋白浓度提升22%,印证了技术路线对高原适应性的强化效果。目前,团队已与西藏那曲、阿里等地政府签署合作协议,计划三年内建立5个克隆牦牛繁育基地,年产出优质种牛2000头。

  “克隆技术不是要取代自然繁育,而是为濒危物种保护提供‘基因保险’。”方盛国强调,团队正对天敌袭击致死的金丝野牦牛进行皮肤细胞保存,未来可通过克隆技术复壮野生种群。据测算,若克隆牦牛全面推广,西藏畜牧业年产值有望增加12亿元,同时减少30%的过度放牧压力。

  全球示范效应:中国方案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评价称,该成果为高海拔地区特有物种保护提供了“中国范式”。目前,团队已收到蒙古国、吉尔吉斯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邀约,计划将技术输出至中亚山地草原带。

  站在当雄繁育基地的观景台上,方盛国望着远处悠然吃草的牦牛群感慨:“每一头克隆牦牛的诞生,都是对生命科学边界的拓展。我们不仅要让‘高原之舟’跑得更快,更要让它们在气候变化中稳健前行。”随着第二批克隆胚胎移植工作启动,一场关于生命科技与生态文明的深度对话,正在世界屋脊持续展开。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6986.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