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10时16分,随着重达275.1吨的穹顶精准落入反应堆厂房安全壳基座,广东陆丰核电6号机组顺利完成穹顶吊装,标志着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机组反应堆厂房成功封顶,工程建设正式从土建施工阶段全面转向设备安装阶段。这一里程碑节点为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优化注入强劲动能。

毫米级精度:275吨穹顶“天衣无缝”落位
作为反应堆厂房的“金钟罩”,穹顶是保障核安全的核心屏障。其直径达45米,相当于3个标准篮球场大小,由12块弧形钢板在现场拼装成整体,需在百米高空与安全壳基座实现毫米级对接。
“穹顶拼装误差需控制在±2毫米以内,焊接质量直接决定结构密封性。”中广核陆丰核电有限公司穹顶吊装负责人张微啸介绍,项目团队创新采用“三维激光仿真+实景复制”技术,提前1个月在虚拟空间完成200余次吊装推演,精准定位128个吊点受力点。吊装当日,通过有限元分析动态调整吊索张力,结合气象实时监测系统规避突发阵风,最终实现穹顶一次性平稳落位,全程误差不足1毫米。
数字赋能:焊接合格率创行业新高
在穹顶预制阶段,项目团队构建了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体系。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建立三维模型,将2.3万米焊缝、4800余个螺栓孔位逐一标注,实现“设计-生产-安装”数据贯通;自主研发的激光智能跟踪MAG自动焊设备,使焊接效率提升3倍,配合物联网+云平台焊接管理系统,实时采集电流、电压等12项参数,确保每道焊缝可追溯、可复核。
“我们创造了核电领域穹顶焊接质量新纪录。”中广核工程公司项目经理李国华透露,通过引入AI图像识别技术对焊缝进行100%射线检测,最终一次性合格率达100%,较传统工艺提升15个百分点,为后续压力试验和冷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主技术:“华龙一号”加速双碳进程
陆丰核电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机组,其中5、6号机组采用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该技术融合“能动+非能动”安全设计理念,配备双层安全壳和177组燃料组件,抗震烈度达9度,可抵御商用大飞机撞击等极端事件。
“单台‘华龙一号’机组年发电量近1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16万吨。”中广核集团董事长杨长利表示,随着陆丰5、6号机组建设提速,预计2027年两台机组将并网发电,每年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稳定清洁电力200亿千瓦时,满足200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
链式发展:核能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陆丰核电项目的推进正带动区域产业链升级。据测算,项目全周期投资超1200亿元,其中设备国产化率达90%以上,直接带动广东地区300余家核电装备企业协同发展。在距离核电站20公里的汕尾海洋工程基地,国内首条华龙一号蒸汽发生器专用生产线已投产,年产能达6台套;中广核研究院联合高校攻关的“核级焊材国产化”项目取得突破,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40%。
“我们正以陆丰核电为支点,打造涵盖研发、制造、运维的全链条核能产业生态。”汕尾市发改委主任余振光透露,当地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核能产业园区,已吸引中广核研究院、上海电气等20余家龙头企业入驻,预计到2025年形成500亿元产值规模。
从穹顶吊装的毫米级精度,到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陆丰核电6号机组的里程碑进展,见证了中国核电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随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提速,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正在南海之滨加速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