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沪深北交易所程序化交易新规7月7日落地:高频交易纳入强监管,定义四类异常行为

2025-07-08 08:18:07 来源: 综合人民网
  7月7日,沪深北交易所此前发布的《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程序化交易监管进入精细

  7月7日,沪深北交易所此前发布的《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程序化交易监管进入精细化、穿透式新阶段。此次新规首次对高频交易作出量化认定标准,并明确四类异常交易行为构成要件,旨在防范技术风险、维护市场公平,同时平衡创新与监管需求。

 

  高频交易首设量化门槛:每秒300笔或单日2万笔

  《细则》明确高频交易认定标准为:单账户每秒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300笔以上,或单账户全日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2万笔以上。符合任一条件即纳入高频交易管理范畴。交易所将通过“额外报告义务、差异化监管标准、加强交易监控、实施差异化收费”四方面强化监管,例如要求高频交易投资者提交更详细的策略说明、增加系统容量保障承诺,并在申报费、撤单费等方面实行阶梯收费。

  “高频交易具有‘双刃剑’特性。”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其高流动性贡献与潜在系统风险并存。数据显示,A股市场程序化交易占比约20%,其中高频交易虽参与者不足1%,但撤单率超80%,对交易所系统资源占用显著。此次标准设定参考了国际监管经验,如欧盟MiFID II将每秒50笔以上申报定义为高频交易,美国SEC则以“系统化、高频次、低延迟”为定性标准。

  四类异常行为被“亮红灯”:瞬时撤单、拉抬打压成重点

  针对程序化交易可能引发的市场操纵风险,《细则》首次明确定义四类异常行为:

  瞬时申报速率异常:单秒申报笔数超过全市场瞬时申报速率均值5倍以上;

  频繁瞬时撤单:5分钟内撤单率超过50%,且撤单笔数超1000笔;

  频繁拉抬打压:5分钟内通过连续申报使价格涨跌幅偏离值达2%以上;

  短时间大额成交:1分钟内成交金额占期间市场总成交额10%以上。

  投资者若触发上述行为,交易所可采取“口头警示、书面警告、限制交易、认定为不合格投资者”等监管措施。例如,某量化私募若在开盘集合竞价阶段通过高频申报拉抬股价,可能被暂停当日交易权限并公开谴责。

  监管设计“三原则”:精准、务实、动态优化

  沪深北交易所负责人透露,高频交易标准的设定遵循三大逻辑:

  其一,聚焦重点群体。高频交易投资者虽数量少,但交易频次占程序化交易总量的60%以上,且策略趋同性强,可能加剧市场波动。如2023年某指数增强基金因风控失效,高频交易导致成分股价格异常波动,引发监管关注。

  其二,突出可操作性。选择“每秒申报速率”和“单日申报总量”作为核心指标,因其直接反映系统压力,且易于量化核查。此前,部分机构通过“分仓拆单”规避监管,新规明确“同一实际控制人账户合并计算”,堵住监管漏洞。

  其三,衔接既有制度。2023年9月实施的《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已要求高频交易者额外报告系统所在地、服务器编码等信息,《细则》在此基础上细化差异化管理措施,形成“报告-识别-监管”闭环。

  行业影响:合规成本上升,策略迭代加速

  新规实施首日,多家量化机构启动内部自查。某头部私募合规总监表示:“公司已调整策略参数,将单账户每秒申报上限压降至250笔,并增加撤单频率监控模块。”据测算,合规改造将使中小型量化机构年均运营成本增加10%-15%,部分依赖高频策略的小型机构可能面临转型压力。

  与此同时,交易所技术系统同步升级。深交所透露,其“企业级交易监管系统”已实现毫秒级异常交易识别,并接入人工智能模型预测潜在风险。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沪深交易所对程序化交易违规行为立案调查数量同比增长40%,涉及资金规模超百亿元。

  结语

  从“放任生长”到“规范发展”,程序化交易监管迈入深水区。此次《细则》实施,既是对“零容忍”监管方针的落实,也为全球资本市场提供了中国方案。随着差异化收费、穿透式监管等工具逐步落地,A股市场有望在效率与公平间找到更优平衡点,为中长期资金入市营造更健康的环境。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6924.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