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成立大会在安徽合肥隆重举行。作为我国首个深空探测领域的国际科技组织,该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搭建起全球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注入新动能。来自中国、法国、美国、俄罗斯等20余个国家的航天机构代表、院士专家及企业界人士共300余人参会,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五年筹备终成果,国际科技组织落户中国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由深空探测实验室、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及法国行星探测地平线2061计划五家单位联合倡议发起。自2021年启动筹备以来,历经两年多全球调研、章程制定与会员招募,汇聚了20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及31名国际顶尖科学家组成创始团队。今年4月,学会正式获国务院批准,在民政部注册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国际科技组织,秘书处常设合肥。
“这是中国航天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生动实践。”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在成立大会上表示,学会的诞生填补了全球深空探测领域系统性合作平台的空白,为跨国界、跨学科的协同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
全球智慧共聚,五大使命引领未来探索
根据学会章程,未来将围绕五大核心使命展开工作:
一是战略研究:聚焦月球科研站、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国际热点,定期发布《全球深空探测技术路线图》,为各国航天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二是学术交流:每年举办“合肥深空探测国际论坛”,设立“深空科学青年学者奖”,鼓励跨国联合研究团队申报重大课题;
三是成果转化:推动深空通信、原位资源利用等技术向民用领域延伸,例如将月球基地3D打印技术应用于地球极端环境建设;
四是人才培养: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设立“深空探测教育计划”,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卫星设计、任务规划等定制化培训;
五是科学传播:创办全英文季刊《Deep Space Exploration》,开设多语种科普网站,并计划2025年前建成全球首个深空探测主题数字博物馆。
“学会不是某个国家的‘俱乐部’,而是全人类的‘太空智库’。”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前主席让-伊夫·勒加尔指出,中国在嫦娥探月、天问火星探测中积累的技术经验,与欧美在深空导航、生命科学领域的优势形成互补,合作空间广阔。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获国际响应
在成立大会现场,学会首批吸纳了来自35个国家的127家会员单位,包括美国NASA、欧洲空间局等传统航天强国机构,以及沙特、阿联酋等新兴航天国家代表。与会代表共同签署《合肥宣言》,承诺“开放共享探测数据、联合攻关关键技术、保护外层空间环境”。
“当人类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深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力完成。”吴伟仁院士以小行星防御为例说明合作必要性,“要拦截直径1公里以上的‘城市杀手’级小行星,需提前10年发射多国联合研制的动能撞击器,这唯有全球协作才能实现。”
据透露,学会首个国际合作项目——中法联合研制的“天都二号”月球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已搭载中国嫦娥七号任务进入工程研制阶段。该仪器将首次实现月球表面实时辐射环境监测,为未来载人登月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结语
从万户飞天的东方幻想,到“嫦娥”“祝融”遨游星河,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正融入全球探索浪潮。国际深空探测学会的成立,不仅是中国航天开放自信的象征,更昭示着人类文明在浩瀚宇宙中携手前行的坚定信念。正如学会徽标上那句拉丁文格言——“Ad Astra Per Cooperatam”(合作通向星辰),当全球智慧凝聚成光,人类终将揭开宇宙更深层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