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隆重召开。本届年会以“示踪科技前沿 助力创新发展”为主题,汇聚百余位院士专家、千余名科技工作者,通过98场专题论坛与4场平行论坛,系统研讨量子技术、人工智能、深海科技等战略领域的前沿突破。在中国开启“十五五”规划的关键节点,年会以“无开幕式、无冗余环节”的务实作风,打造了一场聚焦国家战略、激发创新活力的科技盛会。
锚定科技强国目标:五大院士领衔主旨报告
主论坛上,中国科协副主席、量子科学家潘建伟,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等五位院士分别作主旨报告,勾勒出未来十年科技发展的关键路径:
潘建伟以《量子技术的中国方案》为题,披露我国正在研发的“九章四号”光量子计算机已实现千万亿次计算能力,并透露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将升级为覆盖全国的“星地一体”网络;
戴琼海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突破与挑战》,指出我国需突破算力芯片“卡脖子”问题,预计2025年将建成自主可控的E级(百亿亿次)智能算力平台;
深海探测领域,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李家彪宣布,我国自主研制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已完成万米深渊科考常态化部署,未来将联合国际团队探索马里亚纳海沟生物基因资源;
种业振兴方面,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万建民发布“抗逆水稻新品种培育计划”,力争到2030年实现亩产突破1200公斤,并建立全球首个水稻“数字孪生”育种平台;
生物制造领域,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谭天伟展示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工业化进展,该项技术若全面推广,每年可减少相当于2亿亩耕地的碳排放。
百场论坛密集落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对话
本届年会创新采用“1+98+4”论坛架构,除主论坛外,设置98场专题论坛覆盖基础科学、生命健康、能源转型等八大领域。其中:
港澳科技专场首次设立“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机制”闭门研讨会,推动内地与港澳在半导体、医药研发等领域规则衔接;
青年科技人才专场举办“中国科协主席与青年对话”,20位“35岁以下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颁证书,并就“AI for Science”等议题与院士展开辩论;
科技期刊论坛发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提出“到2030年打造10种国际顶尖期刊”的目标,并试点“开放科学评审”新模式。
此外,年会特别设置“前沿科技科普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量子计算机内部结构、直播深海科考船作业实况,吸引超500万人次线上参与。
破除形式主义:让学术交流回归本质
本届年会秉持“学会主体、学术主旨、学者主角”原则,取消传统开闭幕式,将预算压缩30%用于支持青年学者参会。中国科协党组书记贺军科强调:“科技工作者的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要把每一分钟都用在刀刃上。”这种务实作风体现在细节中:
会议资料全部电子化,参会者扫码即可获取论文全集;
茶歇区设置“学术速配”系统,通过AI匹配潜在合作对象;
闭幕式简化为“成果速递会”,10分钟内发布《2025重大科学问题清单》《非共识议题白皮书》等核心成果。
据统计,年会首周已促成产学研合作意向127项,其中32个项目涉及中小型科技企业与高校联合攻关“卡脖子”技术。
面向“十五五”: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本届年会释放出明确信号:中国科技界正从“跟跑”转向“并跑领跑”的关键阶段。中国科协发布的《2025重大科学问题清单》涵盖“暗物质探测新方法”“脑机接口伦理框架”等10个领域,其中半数问题由40岁以下青年学者提出。
“创新不是孤岛,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融合。”潘建伟在总结发言中呼吁,科协组织将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例如推动量子技术与生物医药的交叉研究,为解决人类共同挑战提供中国方案。
结语
从量子实验室到万米深海,从基因编辑到清洁能源,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以一场“零形式主义”的科技盛宴,展现了中国创新者的自信与担当。当98场论坛的智慧火花汇聚成河,一个更开放、更协同、更具韧性的科技创新生态正在成型。这既是献给“十五五”的开局答卷,更是迈向科技强国的铿锵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