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全国能源领域迎来一则重磅消息:作为全国首个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中广核烟台招远400兆瓦海上光伏项目正式全容量并网发电。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我国在海上光伏规模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区域能源结构转型和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武对项目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该项目应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双面双玻海上光伏组件等一系列先进产品,成功形成了可复制的海上光伏项目施工成套工艺体系。预计项目年平均发电量可达6.94亿千瓦时,等效减少标煤消耗约20.8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3.58万吨,这相当于植树造林1562公顷。如此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彰显了该项目在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巨大价值。
烟台招远400兆瓦海上光伏项目位于山东省招远市莱州湾海域,地理位置特殊,建设难度颇高。该项目于2023年12月26日开工建设,是山东省首批竞配的十个海上光伏项目场址中水深最深的项目。其场区水深8.5米至11米,光伏场区距海岸最近距离2公里,最远距离6.2公里,总用海面积达512.7公顷,由121个发电单元组成,通过16回35千伏集电线路接入220千伏陆上升压站。如此大规模且复杂的项目,能够顺利并网发电,实属不易。
作为全国首个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它的建成意义重大。一方面,它将有效推动区域能源结构转型发展。长期以来,我国能源结构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能源安全等诸多问题。海上光伏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该项目的并网发电,将增加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为区域能源供应提供更加稳定、可持续的保障。另一方面,它对于加快构建多元互补能源供给体系,推动现代海洋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海洋是未来能源开发的重要领域,海上光伏项目的建设将带动海洋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海洋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海洋环境的特殊性给项目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海洋环境具有高盐雾、高湿度、高风载、高洋流冲击等特性,对组件的材料防腐、结构特性、系统稳定性等提出了极高要求。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在海上光伏组件应用方面,项目团队联合产业链伙伴研发国内首批适应海洋环境的单晶硅异质结N型双面双玻组件。这种组件光电转换效率达22.86%,组件双面率大于85%,推动了海上光伏组件的技术进步。在支架单元技术设计方面,项目采用“大跨度螺栓球钢网架+螺旋变径钢管桩”技术方案,单套光伏支架单元长69.3米,宽37.3米,可承载装机容量590千瓦。研究形成了“多管桩高精度同步定位”等桩基施工工艺,研发建造了“电建海装001号”新型打桩船,这是全国首台(套)海上光伏智能高效打桩装备,沉桩效率提升了5倍,施工成本降低50%以上。
中广核烟台招远400兆瓦海上光伏项目的并网发电,是我国海上光伏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我国海上光伏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全球清洁能源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相信在未来,随着更多海上光伏项目的建设和推广,我国能源结构将更加优化,海洋经济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