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宁波——以“深化互利合作,共享开放机遇”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今日在浙江宁波开幕。来自中东欧17国及中国31个省区市的政府代表、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等2000余名嘉宾齐聚甬城,围绕贸易投资、互联互通、科技创新等领域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索跨区域合作新路径。
贸易投资:双向流动再创新高
本届博览会展览面积达12万平方米,设中东欧国家特色商品展区、国际消费品展区、数字经济与高端装备展区等六大板块,吸引中东欧国家超800家企业参展。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额达1520亿美元,同比增长12%,其中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增速达18%,农产品、机械设备、清洁能源产品成为进口增长亮点。
“中国市场的开放让我们看到了机遇。”匈牙利葡萄酒协会主席彼得·科瓦奇表示,本届博览会匈牙利展团带来20余款托卡伊甜白葡萄酒,并计划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拓展长三角市场。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农产品同比增长25%,乳制品、肉类、水果等品类表现亮眼。
投资合作同样亮点纷呈。塞尔维亚经济部长拉德·巴斯塔在开幕式上宣布,中国—塞尔维亚自由贸易协定将于今年7月正式生效,双方将实现90%以上商品零关税。此外,中国—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透露,2024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达28亿美元,同比增长15%,涵盖新能源、汽车制造、物流仓储等领域。
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合作提质升级
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本届博览会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贸易便利化。中欧班列(宁波)运营方表示,2025年一季度,宁波至中东欧班列开行量同比增长30%,运输货值突破15亿美元,机电产品、光伏组件、跨境电商包裹成为主要货源。
“匈塞铁路让我们与欧洲市场的距离更近了。”塞尔维亚企业“钢轨之友”负责人米洛什·约万诺维奇表示,这条由中国企业承建的铁路将塞尔维亚至匈牙利的运输时间缩短至3小时,带动沿线工业园区吸引外资超50亿美元。博览会期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还签署了《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行动计划》,推动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领域标准互认与项目对接。
科技创新:绿色与数字双轮驱动
科技合作成为本届博览会的新焦点。在“中国—中东欧国家科技创新论坛”上,中国科技部与波兰、捷克等国科研机构联合发布《绿色技术合作倡议》,聚焦清洁能源、碳捕集、循环经济等领域,计划未来三年实施20个联合研发项目。
“中国的光伏技术让我们看到了能源转型的希望。”克罗地亚能源部长达沃·贝尔纳迪奇表示,该国计划与中国企业合作建设5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并引入中国储能技术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此外,博览会设立的“数字贸易专区”集中展示中东欧国家跨境支付、智能物流、数字营销等解决方案,推动双方电商贸易额突破200亿美元。
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筑牢合作根基
文化与教育合作持续深化。本届博览会首次举办“中东欧国家电影周”,展映《钢琴家》《无主之地》等10部经典影片;宁波大学与波兰雅盖隆大学签署协议,新增“中东欧语言与文化”双学位项目。保加利亚玫瑰精油、捷克水晶、斯洛文尼亚蜂蜜等特色商品通过直播带货走进中国家庭,单场销售额超千万元。
“美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斯洛伐克驻华大使杜尚·贝拉在“中东欧美食节”上表示,该国参展企业带来的蜂蜜蛋糕、果醋等农产品销量同比增长40%,未来计划在中国开设10家品牌体验店。
未来展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新范式
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未来三年计划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商品规模突破2000亿美元,并推动“中东欧产品进入中国百城千店”计划。此外,中国—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将设立10亿美元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合作。
“多边主义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唯一出路。”波兰前副总理格热戈日·科沃德科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为跨区域合作提供了“中国方案”。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中东欧合作机制的叠加效应显现,双方有望在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全球气候治理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本届博览会将持续至5月26日,期间将举办投资洽谈会、新品发布会、文化体验日等50余场活动,预计达成合作意向超百亿美元。从贸易投资到科技创新,从基础设施到人文交流,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行动,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