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十条”)引发广泛关注。这一意见聚焦五育融合、学校主导、家庭育人、社会参与、组织保障 5 个方面,推出 20 项具体措施,首次对学生身心健康进行一体谋划部署,为北京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勾勒出清晰蓝图。
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路径上,意见着重强调运动锻炼的关键作用,倡导在运动中实现身体和心理同步成长。体育不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手段,更被赋予思政育人的重要使命。通过课内、课间、课后服务一体化设计,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运动内驱力作为工作重点。这一举措意义深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培育他们的心理韧性、抗挫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当学生在运动中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也将随之增强;在团队运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将为他们未来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家庭、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在意见中被赋予明确任务。北京市将促进身心健康素养培育深度融入校园生活全场景。在学校公共区域打造心理角、互动墙、减压装置等,这一创新举措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缓解学习压力。同时,支持专业社工、志愿者开展学生身心健康服务,形成“大健康”教育格局,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社交平台对学生的影响日益显著。意见提出落实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社会保护责任,共同加强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管理,并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息屏行动”,减少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这一举措直击当下学生成长中的痛点,旨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回归现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率先构建市、区、校三级身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学生健康数据变化趋势,提出体质健康、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心理健康等方面评价指标,并将其作为落实身心健康改革任务的重要抓手。以数据说话,各区、学校深度挖掘和分析学生身心健康数据,聚焦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预防干预策略。这种科学、精准的工作方式,将切实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二十条”的出台,是北京市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举措,协同家校社资源搭建全域护航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相信在这一意见的指引下,北京中小学生将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