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正文

新指南:教育部发布两指南,助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发展

2025-05-16 08:10:19 来源: 综合人民网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这两项指南的发布,是我国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落实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创新人才目标的重要里程碑。

  在当今数字化、智能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必然选择。《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的出台,为构建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

  该指南以素养培育为核心,采用螺旋式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在小学阶段,重点放在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上。这一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活动,如人工智能科普动画、简单的编程游戏等,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让他们初步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阶段则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此时可以深入学习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基础知识,并通过一些实际项目,如智能语音助手的简单开发、图像识别的小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高中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阶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人工智能知识学习,开展复杂的项目实践,如参与人工智能竞赛、开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人工智能产品等,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为他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

  为了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局部试点转向全域覆盖,指南还提出了“课程重构、资源融通、评价创新、师资赋能”的联动机制。课程重构意味着要打破传统课程的束缚,将人工智能教育有机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形成跨学科的教学模式。资源融通则要求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在线课程、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评价创新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师资赋能则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人工智能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与此同时,《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的发布,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明确的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和应用潜力,但如果不加以规范使用,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该指南紧密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明确了各学段的使用规范。在教学辅助方面,要求教师合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如智能教学助手、自动批改作业系统等,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面,鼓励学生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资料。在推动教育管理智能化方面,支持学校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优化管理流程,如智能排课、学生行为分析等。同时,指南也强调要严守数据安全、伦理道德底线,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不会侵犯学生的隐私和权益,不会传播不良信息。

  教育部发布的这两项指南,为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相信在指南的指引下,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培养出更多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6537.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