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太原理工大学首创“人体电网”概念:可穿戴技术开启个体化节能减碳新纪元

2025-05-07 08:25:27 来源: 综合人民网
  近日,太原理工大学孙宏斌教授团队在《通讯工程》期刊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提出人体电网创新概念,通过可穿戴设备构建微型能源管理

  近日,太原理工大学孙宏斌教授团队在《通讯工程》期刊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提出“人体电网”创新概念,通过可穿戴设备构建微型能源管理系统,实现个体层面的能源动态优化与精准调控。这一技术将人体转化为“能源枢纽”,为全球节能减排提供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全新路径。


图片来源:

  气候危机催生个体化解决方案,人体电网破题能源管理痛点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转型压力,传统大规模能源优化手段(如区域性低碳项目、电网升级)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节能需求。数据显示,全球建筑能耗中,制冷与供暖占比高达40%,而现有技术多依赖集中式调控,存在能源浪费严重、个体需求响应滞后等问题。

  “人体既是能源消耗者,也是微型能量源——步行、运动甚至体温波动均可产生能量,但这些资源长期被忽视。”研究团队负责人孙宏斌指出,人体电网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可穿戴设备整合“源、网、荷、储”(能源生产、传输、消耗、存储)四大模块,实现人体与环境的动态能源交互。这一系统不仅可收集人体运动产生的微弱电能,还能根据环境温度、活动强度实时调节能源分配,最终达成“按需供能、精准控温”的目标。

  可穿戴系统突破技术瓶颈,轻量化设计实现全天候运行

  研究团队历时5年研发的人体电网原型系统,通过三大创新实现技术落地:

  模块化布局:针对人体不同部位的活动特性,团队将柔性太阳能薄膜、微型温差发电片、高效储能电池等设备科学分布于服装、鞋履及配饰中。例如,肩部搭载轻量化太阳能板,腰部集成柔性电池组,确保系统总重量低于800克,兼顾灵活性与舒适性。

  智能通信网络:基于开源电子平台Arduino构建的微控制单元(MCU),可实时采集环境温度、人体代谢率等数据,并通过低功耗蓝牙(BLE)与手机APP或建筑智能系统联动,动态调整能源分配策略。

  多场景自适应算法:系统内置AI模型,可自动识别穿戴者所处环境(室内/室外、静止/运动),并切换能源管理模式。例如,户外运动时优先收集太阳能与动能,为运动监测设备供电;室内静止时则通过微型制冷/加热贴片调节体表温度,替代传统空调的“全空间温控”。

  “传统空调需将整个房间温度控制在22℃-26℃,而人体电网仅需维持体表32℃-36℃的舒适区,能耗可降低80%以上。”团队成员、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教师许嘉禾解释,该技术将能源管理单元从建筑空间缩小至人体尺度,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度供能”的浪费问题。

  建筑级模拟验证节能潜力,全球应用前景广阔

  为量化人体电网的减碳效益,研究团队以太原市某办公楼为样本开展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在50人规模的办公场景中,采用人体电网协同策略后,建筑总能耗下降61.0%,电费支出减少57.5%。这一成果得益于两大机制:

  削峰填谷:系统通过储能模块收集午间强光时段的太阳能,为夜间办公时段供电,减少对电网的依赖。

  精准温控:体表控温技术使空调负荷降低90%,而个体舒适度反馈显示,用户对“局部热舒适”的满意度较传统空调提升40%。

  进一步基于全球建筑能耗模型(GBEM)的测算表明,若人体电网技术全球普及,每年可节省6611亿千瓦时电力,相当于全球建筑暖通能耗的50%,减排二氧化碳约4.7亿吨,相当于种植250亿棵树的碳汇效应。

  极端环境应用潜力待挖,产学研合作加速落地

  目前,人体电网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研究团队正与登山装备制造商合作,开发极地科考专用服装,通过集成微型燃料电池与相变储能材料,保障科研人员在-50℃环境下的长时间作业。此外,针对太空舱内微重力环境下的能源管理需求,团队已启动“宇航员人体电网”项目,拟通过体表辐射制冷与动能回收技术,降低空间站20%的温控能耗。

  “人体电网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环境-设备’的能量自洽循环。”孙宏斌透露,未来将探索生物兼容性材料与能量转化效率的提升,例如开发基于汗液发电的柔性传感器,或利用人体静电场驱动微型设备。同时,团队正与能源企业洽谈合作,计划于2026年前推出首款民用级产品——集温控、发电、健康监测于一体的智能工装,目标市场覆盖户外从业者、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

  从个体到全球:一场静默的能源革命

  “人体电网的价值不仅在于节能,更在于它重新定义了人与能源的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江亿评价道,这一技术将能源管理的颗粒度从城市级、建筑级细化至人体级,为分布式能源系统提供了全新范式。

  随着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人体电网的推广或将成为一场“静默的革命”:从写字楼里的白领到珠峰上的登山者,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到北极科考站的学者,每个人均可通过穿戴设备成为“微型能源站”,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为地球减负。正如孙宏斌所言:“当数十亿人体电网接入全球能源网络,我们构建的将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6441.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