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中国最北高铁——哈尔滨至齐齐哈尔高铁(以下简称哈齐高铁)迎来开通运营十周年。这条穿越高寒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十年间累计安全运行8189万公里,运送旅客突破1亿人次,不仅重塑了东北地区交通格局,更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黄金走廊”。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十年跨越:从5小时到1小时24分的时空革命
2015年8月17日,全长282公里的哈齐高铁正式开通,将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两座城市间的通行时间从传统铁路的5小时压缩至1小时24分。十年来,列车开行对数从初期的20对增至目前的54对,高峰时段最短发车间隔仅6分钟,实现“公交化”运营。数据显示,哈齐高铁日均客流量从开通初期的1.2万人次增长至如今的4.3万人次,节假日单日最高客流突破6万人次,成为东北地区最繁忙的高铁线路之一。
这条高铁的开通,彻底改变了沿线居民的出行方式。齐齐哈尔市民王女士感慨:“过去去哈尔滨办事要提前一天出发,现在早上出发中午就能返回,当天往返成为常态。”而哈尔滨至大庆段的通行时间缩短至40分钟,让“双城生活”成为现实,加速了人才、资源在区域间的流动。
科技攻坚:零下35℃的“极寒挑战”
黑龙江冬季漫长且严寒,动车组需在零下35摄氏度的极端环境中以250公里时速运行,这对设备可靠性提出严苛要求。十年来,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聚焦高寒高铁技术难题,实施51项防寒改造:
转向架系统:采用耐低温材料包裹关键部件,防止冰雪侵入导致制动失灵;
制动系统:研发低温润滑油和电伴热装置,确保极寒条件下制动响应灵敏;
智能监测:投用“动车组运行故障图像检测系统”,通过AI算法实时分析车底2000余个关键点位,故障识别准确率达99.6%;
融冰除雪:应用热水加压装置与车底智能巡检机器人,单列动车组除雪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40分钟。
这些技术创新使哈齐高铁成为全球高寒高铁运营的标杆。十年来,线路未发生因极端天气导致的重大延误,为中国高铁“走出去”提供了高寒环境下的运维范本。
经济引擎:从“交通线”到“产业带”
哈齐高铁的开通,激活了沿线经济的一池春水。数据显示,高铁沿线GDP年均增速较开通前提升1.8个百分点,大庆、齐齐哈尔等城市招商引资规模增长超30%。
旅游业爆发式增长:大庆湿地、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等景点游客量年均增长25%,“高铁一日游”“坐着高铁吃烤肉”成为新潮流。2024年,沿线旅游收入突破200亿元,较开通前翻了两番。
产业协同加速:哈尔滨的科技资源与齐齐哈尔的装备制造优势通过高铁实现高效对接,哈大齐工业走廊产业集群产值突破万亿元,形成高端装备、绿色食品等5条百亿级产业链。
生态价值转化:依托高铁便利,沿线发展“冰雪经济”与“生态农业”,安达市的乳制品、肇东市的绿色蔬菜通过高铁直达全国市场,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超5000元。
“高铁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区域发展的‘任督二脉’。”黑龙江省社科院专家指出,哈齐高铁让“冰天雪地”真正成为“金山银山”,验证了“交通+产业+生态”融合发展模式的可行性。
未来展望:打造智慧高铁新标杆
站在十周年新起点,哈齐高铁正迈向智能化升级新阶段。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计划年内投用5G+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列车自动驾驶与精准停靠;同时,探索“高铁+新能源”模式,在沿线站点布局光伏发电设施,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
从“通达”到“智达”,从“高速”到“绿色”,哈齐高铁的十年征程,见证了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这条穿越林海雪原的钢铁动脉,将继续以安全、高效、绿色的姿态,为东北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