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美科学家突破分子导电极限:碳基材料开启超微型计算新时代

2025-05-07 08:25:08 来源: 综合人民网
  近日,美国迈阿密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与罗切斯特大学联合团队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发表重磅研究成果,宣布合成出目前已知导电性最强

  近日,美国迈阿密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与罗切斯特大学联合团队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发表重磅研究成果,宣布合成出目前已知导电性最强的有机分子。这一突破不仅刷新了分子电子学的性能天花板,更被视为后摩尔定律时代芯片微型化与能效提升的关键里程碑。

  硅基极限倒逼技术革新,分子电子学成破局关键

  自1965年摩尔定律提出以来,计算机芯片性能以每两年翻番的速度持续跃升,但这一进程正遭遇物理法则的严峻挑战。当前,硅基晶体管尺寸已逼近1纳米级,量子隧穿效应、散热瓶颈等问题导致传统技术路径难以为继。据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ITRS)预测,到2028年,硅基芯片的微缩化将触及物理极限,算力增长将陷入停滞。

  “我们需要一种能突破物理尺度限制的新材料体系。”论文通讯作者、迈阿密大学化学系教授艾琳·卡特指出,分子电子学通过操控单个分子的电学性质,为芯片设计开辟了“原子级精度”的新维度。此次研究的突破性在于,首次证实有机分子可在常温常压下实现与金属相当的导电效率,且完全由碳、硫、氮等常见元素构成,彻底颠覆了“高性能导电材料必须依赖金属”的传统认知。

  子弹级电子传输:扫描隧道显微镜揭示微观奇迹

  研究团队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技术,在原子级尺度上操控分子排列,并首次观测到“电子弹道传输”现象。实验数据显示,该分子链的电导率高达2.5×10⁻⁴西门子(S),较此前纪录提升近3个数量级,其电子迁移速率接近真空中的光速的1/300,且能量损耗率低于0.01%。

  “这相当于电子在分子中以近乎无阻的状态‘飞行’。”佐治亚理工学院纳米技术专家詹姆斯·李解释,这种超高效传输源于分子独特的“共轭π键网络”结构——碳原子形成的平面六元环与硫、氮杂原子交替排列,形成类似超导材料的能带结构,使电子无需跃迁即可贯穿分子链。

  更令人瞩目的是,该分子在暴露于空气中200小时后,电导率仅下降3.7%,展现出超越传统有机半导体的稳定性。这一特性使其可直接集成于现有芯片制造工艺,无需额外封装保护,大幅降低产业化门槛。

  从实验室到产业:三大优势重塑计算范式

  微型化革命:理论模拟显示,基于该分子的晶体管尺寸可缩小至0.3纳米,仅为当前硅基晶体管的1/30。若应用于芯片制造,单颗CPU的晶体管数量有望突破万亿级,推动算力指数级增长。

  能效跃升:分子晶体管的静态功耗接近于零,动态功耗仅为硅基器件的1/500。以超算中心为例,若全面采用该技术,年耗电量可从20兆瓦降至40千瓦,相当于一座中型城市的用电量。

  量子计算潜力:分子两端的电子自旋态展现出长达微秒级的相干时间,远超当前量子比特所需的纳秒级标准。研究团队已与IBM量子计算实验室合作,探索将其作为拓扑量子比特的载体,或为容错量子计算提供硬件基础。

  成本与兼容性:技术落地的双重保障

  与传统半导体材料相比,该分子的合成成本优势显著。其原料为工业级硫粉、氮气与石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电化学聚合即可批量制备,单克成本不足10美元,仅为砷化镓等III-V族化合物的千分之一。

  更关键的是,该分子可兼容现有CMOS工艺。罗切斯特大学团队已成功将其集成于14纳米FinFET芯片,实现分子晶体管与硅基电路的混合信号传输。测试表明,混合芯片在处理图像识别任务时,能效比纯硅芯片提升47倍,而面积仅为其1/20。

  挑战与展望: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尽管前景广阔,但技术落地仍面临多重挑战。例如,分子在高温(>150℃)下的电导率会衰减40%,需开发新型封装材料;此外,大规模生产中如何保证分子链的定向排列与缺陷率低于十亿分之一,仍是待解难题。

  “我们的目标是在5年内实现分子晶体管的商业化原型。”卡特教授透露,团队正与英特尔、台积电合作开发分子束外延设备,并计划于2026年建成全球首条分子电子中试线。美国能源部已拨款1.2亿美元支持相关研究,欧盟“地平线欧洲”计划亦将其列为“后硅时代六大颠覆性技术”之首。

  全球科技竞赛:中国团队加速追赶

  在分子电子学领域,中国科研机构同样表现活跃。北京大学团队于2023年开发出基于石墨烯-氮化硼异质结的分子开关,响应速度达飞秒级;中科院化学所则通过自组装技术,实现了分子晶体管的阵列化集成。

  “分子电子学是中美科技竞争的新赛道。”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魏少军指出,中国在有机合成、二维材料等领域具备产业优势,若能加强跨学科协同,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分子芯片的自主可控。

  随着硅基时代的落幕,分子电子学正以“原子级重构”的姿态重塑计算产业的底层逻辑。这场由碳、硫、氮元素引发的革命,或将彻底改写人类与数据交互的方式——从笨重的机房到口袋中的超算,从耗能的硅晶圆到轻薄的分子层,一个更小、更快、更绿色的计算时代正在到来。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6440.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