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国家方案》),为我国全面淘汰削减9类受控物质设定明确路线图。这一行动标志着中国在臭氧层保护与气候治理领域迈入新阶段,通过源头管控、技术升级和制度创新,推动相关行业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转型。
履约三十载成效显著,新规剑指两大环境挑战
自1991年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以来,中国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约6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总量的一半以上,提前完成前7类物质(全氯氟烃、哈龙等)的全面淘汰,成为全球履约典范。然而,剩余两类物质——含氢氯氟烃(HCFCs)和氢氟碳化物(HFCs)的管控仍面临挑战。前者虽对臭氧层破坏力较弱,但其温室效应显著;后者虽不破坏臭氧层,却是强效温室气体,全球升温潜能值(GWP)可达二氧化碳的数千倍。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指出,此次《国家方案》的出台,旨在“协同应对臭氧层损耗与气候变化两大环境问题”。方案明确提出“十四五”至“十五五”期间,通过11项具体任务,构建覆盖生产、使用、进出口全链条的管控体系,推动相关行业绿色转型。
家电行业领跑绿色替代,R290技术成全球标杆
在家电领域,《国家方案》明确要求自2026年1月1日起,禁止生产以氢氟碳化物为制冷剂的冰箱和冰柜产品,倒逼企业加速替代技术研发。事实上,中国家电行业早在2011年便在全球率先启动替代进程,以碳氢自然工质丙烷(R290)替代传统制冷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截至2024年底,中国家电行业已累计生产销售超1000万台R290空调,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化规模均居全球首位。这一成果得益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上游压缩机企业研发出适配R290的专用机型,下游整机厂商通过优化系统设计解决了可燃性安全风险,同时行业协会联合制定标准,推动产品认证体系完善。
“R290空调的推广不仅实现了零臭氧层破坏,其温室效应仅为二氧化碳的3倍,远低于传统制冷剂。”某头部空调企业技术负责人表示,该技术已出口至欧盟、东南亚等市场,成为“中国方案”服务全球气候治理的典型案例。
消防行业攻坚替代技术,制度创新护航产业升级
相较于家电行业,消防领域面临的技术替代难度更大。氢氟碳化物类灭火剂(如HFC-227ea)因高效灭火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档案馆等场景,但其高GWP值(3220)与议定书履约要求形成矛盾。中国民航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晓猛指出,消防行业需在灭火效能与环保性之间寻求平衡,而技术替代与监管升级需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国家方案》为此提供了政策框架,明确要求加快新型洁净高效灭火技术研发,推动环保与效能双重认证体系建立。例如,全氟己酮等新型灭火剂因GWP值接近1且灭火效率高,被视为潜在替代方案,但其成本较高、应用场景受限等问题仍需突破。
“建议以机场、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为试点,开展新型灭火技术示范应用。”周晓猛建议,通过建立“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示范推广-产业落地”的闭环机制,形成可复制的替代模式。目前,部分企业已联合科研机构开发出基于惰性气体、水基等技术的复合型灭火系统,在部分工业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
多方协同构建治理体系,助力全球气候目标实现
《国家方案》的落地实施,离不开多部门协同与全产业链参与。生态环境部透露,未来将联合工信部、商务部等部门,完善生产配额分配、进出口审批等制度,并建立企业履约信用评价体系。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绿色金融等手段,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降低替代成本。
在地方层面,广东、浙江等制造业大省已率先启动替代行动。例如,佛山市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模式,推动家电产业集群向绿色低碳转型,对采用R290技术的企业给予每台产品50元补贴,预计2025年当地R290空调产能将突破500万台。
“中国的履约实践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经验。”联合国环境署臭氧秘书处官员表示,中国在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同时,主动将氢氟碳化物纳入管控,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环境履约”到“气候行动”,《国家方案》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正以更系统、更前瞻的思维推进环境治理。随着家电、消防等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加速,中国不仅将为全球臭氧层保护与气候治理作出更大贡献,更将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突破,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