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指导,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标准化工作部、教育培训部联合中国物流学会共同主办的“中国物流标准大讲堂”第33期活动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冷链物流标准化与低碳化双轮驱动”为主题,围绕《集装式移动冷库通用技术与使用配置要求》(WB/T 1143-2024)行业标准及《冷库低碳评价指标》(T/CFLP 0071-2024)团体标准展开深度宣贯,吸引来自冷链物流企业、科研机构、设备制造商等领域的2500余人次参与,成为行业探索标准化与绿色化融合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一、新标落地:填补行业空白,构建冷链标准化体系
两项标准的发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冷链物流领域在技术规范与绿色发展维度实现重要突破。
1. 《集装式移动冷库通用技术与使用配置要求》:破解“最后一公里”冷链断链难题
该标准由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编制,于2024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标准首次系统定义了集装式移动冷库的通用技术参数(如温度波动范围≤±1℃、制冷系统能效比≥2.8)、模块化设计要求及智能化配置规范,明确其适用于应急物资储备、生鲜农产品产地预冷、跨境冷链运输等场景。
“标准编制过程中,我们调研了全国32个冷链枢纽节点,发现传统固定冷库建设周期长、灵活性差,而移动冷库可实现‘即插即用’,尤其在县域冷链补短板工程中价值凸显。”标准起草人刘斌指出。
2. 《冷库低碳评价指标》:量化绿色转型路径
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主导的团体标准,于2024年11月1日生效。该标准创新性构建了涵盖“设计-建造-运营”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评价体系,设定了单位产品能耗、制冷剂GWP值、光伏发电占比等12项核心指标,并首次提出“碳效比”(单位冷量碳排放量)作为关键考核参数。
“以一座5000平方米的冷库为例,通过应用该标准优化制冷系统,年均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00吨,相当于种植4.4万棵树。”标准起草人孔德磊以实际案例说明标准效益。
二、实践赋能:从标准到场景,企业创新应用成果涌现
活动现场,南京众彩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与绿库(上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分享了标准落地的实践路径。
1. 集装式移动冷库:重构生鲜供应链效率
南京众彩董事长钟翔介绍,企业依托标准在云南、新疆等产地部署了200余台移动冷库,实现“采摘-预冷-分拣”无缝衔接。“以云南蓝莓为例,通过移动冷库预冷,货损率从15%降至3%,且运输时效提升40%,带动果农增收超20%。”钟翔透露,其自主研发的“冷链魔方”系统已实现远程监控、能耗分析、故障预警等功能,单台设备日均处理订单量突破500单。
2. 低碳冷库:物联网技术驱动能效革命
绿库科技总经理卢山展示了其基于标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通过在冷库屋顶部署柔性光伏板(发电效率达22%)、应用AI算法优化制冷系统启停策略(节能率18%)、搭建碳排放监测平台(数据采集精度达秒级),助力某生鲜电商将冷库PUE值(能源使用效率)从1.8降至1.3。“该方案已在长三角地区12个冷链园区落地,年节电量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1.2万吨。”卢山表示。
三、行业共振:标准化与绿色化协同成共识
本次活动得到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的联合支持,凸显了政策端、行业端、企业端对冷链标准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的高度共识。
1. 政策引领:标准纳入行业治理工具箱
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王卫东透露,两项标准已被纳入《“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配套政策体系,未来将作为冷链项目验收、绿色供应链评价、财政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
2. 产业协同:构建“产学研用”创新生态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崔忠付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建立“标准-认证-金融”联动机制,例如对符合低碳冷库标准的企业给予绿色信贷优惠,对应用移动冷库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设备租赁补贴,预计可撬动社会资本超50亿元投入冷链基础设施升级。
3. 技术突破:数字化赋能标准落地
活动中,多家企业展示了基于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的标准化应用工具:顺丰冷运推出“冷链全链路溯源平台”,实现温度数据上链存证;京东物流发布“智能冷库规划系统”,可基于标准参数自动生成3D建模方案,设计效率提升70%。
从田间地头的移动冷库到云端联动的低碳冷库,两项标准的宣贯不仅是一次技术规范的推广,更是一场冷链物流产业变革的集结号。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企业创新的深化、技术迭代的加速,一个更高效、更绿色、更智能的冷链物流新生态正在加速形成,为保障民生供给、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双碳”目标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