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期间,福建省科技馆以“科技传承 智趣未来”为主题,打造了一场融合非遗技艺、前沿科技与艺术创意的科普嘉年华。作为第八届数字中国峰会的科普主阵地,该馆通过“无人飞行器竞技”“足球机器人赛”“科学表演秀”“4D电影展映”等30余项互动活动,吸引超3万人次参与,日均延时开放至20时的“科学夜场”更成为市民假期热门打卡地。这场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碰撞的探索之旅,不仅为青少年埋下科学创新的种子,更让亲子家庭在互动中感受到“可触摸、可对话”的科技魅力。
前沿科技“玩中学”:无人机与机器人点燃少年探索热情
在科技馆一楼的“未来探索区”,“无人飞行器障碍竞技赛”成为青少年最聚集的“战场”。孩子们手持遥控器,专注操控无人机穿越环形门、隧道、立柱等障碍,现场不时传来欢呼与懊恼的交替声浪。12岁的参赛者林子轩连续三次挑战失败后,突然调整飞行高度与角度,以“贴地飞行”的战术完成穿越,引得围观人群鼓掌喝彩。“这个项目需要同时计算空间距离、速度和角度,比打游戏刺激多了!”他擦着汗笑道。
与无人机赛场相邻的“足球机器人”擂台同样热闹非凡。由中学生团队拼装的机器人小将,在孩子们的编程指令下灵活移动、精准控球,甚至上演“倒钩射门”等高难度动作。创客导师陈明介绍,这些机器人集成了视觉识别、路径规划与机械臂控制技术,孩子们在操控中不仅能学习编程逻辑,还能直观感受人工智能在运动场景中的实际应用。“有孩子赛后主动问我‘如何让机器人识别假动作’,这正是我设计项目的初衷——让科技教育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思考’。”
科学秀“破圈”国漫:哪吒IP揭秘“硬核”科学
二楼报告厅内,“挑战惊奇”科学表演秀将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奇幻场景转化为科学实验现场。头戴哪吒发箍的孩子们争相举手,上台体验“敖丙眼泪密度实验”——将不同浓度的盐水滴入特殊液体中,观察液体因密度差形成的“眼泪分层”现象;或是参与“哪吒战甲非牛顿流体原理实验”,用拳头击打由玉米淀粉与水混合制成的“流体战甲”,感受“遇强则强”的奇妙触感。
“原来哪吒的‘三头六臂’需要生物力学知识,敖丙的‘冰甲’藏着材料科学原理!”9岁的贺卓妍在实验后兴奋地记录笔记。表演团队负责人透露,此次科学秀特别设计“剧情闯关”模式,将声光效应、流体动力学等12个知识点融入动画剧情,让孩子们在“拯救龙宫”“对抗天劫”等任务中自然掌握科学原理。数据显示,该场次上座率达120%,不少家庭连续两天预约“二刷”。
非遗技艺“科学解构”:廊桥木偶中藏着力学密码
在科技馆三楼的“非遗工坊”,“廊桥筑梦”“木偶奇缘”“竹人对战”等体验项目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科学课堂。孩子们通过拆解闽东廊桥的榫卯结构模型,理解“以柔克刚”的抗震原理;操控提线木偶完成“投壶”“射箭”等动作,感知力学平衡与杠杆原理;更在“竹人对战”中,用竹片搭建能承重的“防御塔”,探索结构稳定性与材料力学。
“我原本以为非遗就是‘老古董’,没想到里面全是科学!”14岁的参与者陈浩宇在搭建廊桥模型时,发现通过调整桥墩间距与拱形弧度,能显著提升承重能力。家长王女士感慨:“孩子平时沉迷电子产品,这次在木偶操控中锻炼了手眼协调,还主动问我‘为什么木偶的线要穿在关节上’,这种‘玩中学’的方式太棒了!”据统计,非遗体验区日均接待超1500人次,家长满意度达98%。
4D影院“沉浸学”:哪吒领衔科幻动画轮番上映
科技馆4D影院在五一期间掀起“哪吒热”,《哪吒闹海》与《小辛历险记》《大滨鹬之旅》等影片组成“科学探险”片单。逼真的座椅震动、风雾特效与剧情同步,让观众仿佛置身海底龙宫或原始森林。7岁的观众周小萌在体验“哪吒闹海”时,因座椅突然“倾斜”而尖叫大笑,散场后仍追问母亲:“哪吒的混天绫是不是用了纳米材料?”
影院负责人表示,此次选片兼顾科学性与娱乐性,如《蜜蜂的世界》通过显微镜头揭秘昆虫生理结构,《地球反击战》则以灾难片形式普及生态保护知识。每日9场的密集排片仍供不应求,不少家庭连续三天预约不同场次。
“科学夜场”点亮假期:延时开放打造亲子科技时光
作为福建省科技馆“科学过大节”品牌活动的延续,本次五一活动特别推出“夜场模式”,每日延时开放至20时。夜幕下的科技馆化身“光影实验室”,孩子们在“星空投影”中寻找星座,在“全息投影”前与虚拟哪吒互动,家长则参与“科学茶话会”,与科研人员探讨青少年科技教育路径。
“我们希望通过非遗与AI的对话,让传统技艺中的科学智慧‘活起来’,让前沿科技中的文化基因‘显出来’。”福建省科技馆馆长郑文新表示,未来将深化“科技+非遗”“科技+艺术”的跨界融合,推出更多“可触摸、可感知、可对话”的科普产品,让科学教育真正融入公众生活。
这场持续五天的科技盛宴,不仅让青少年在竞技中锤炼科学思维,更让亲子家庭在互动中传承文化基因。当无人机穿越廊桥模型,当木偶操控与机器人编程同台竞技,福建省科技馆正以创新之姿,书写着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