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从宁夏农林科学院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福建、宁夏两省区农业科研人员经过数年的共同努力,成功培育出适合在西北地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闽宁1号”。这一新品种不仅有望填补宁夏引黄灌区水稻抗病品种的空白,更有望在未来成为广大农户和大米加工企业的新宠,为宁夏乃至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据悉,“闽宁1号”预计将于明年正式上市销售。
图片来源:
早在2018年,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抗病品种不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等突出问题,福建、宁夏两地的农业科技专家便携手启动了水稻新品系育种技术合作项目。多年来,科研团队在宁夏、福建、海南三地奔波,克服重重困难,创制出一批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较好的水稻品种。其中,“闽宁1号”以其卓越的表现脱颖而出,成为此次合作的标志性成果。
眼下,正值银川市永宁县、吴忠市利通区等地百亩试验田中的“闽宁1号”水稻进入黄熟期。走进田间,只见水稻长势喜人,整齐划一,每穗粒子饱满,结实率高,预计亩产能达到800公斤左右。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主任孙建昌表示:“在宁夏试种两年的结果表明,‘闽宁1号’不仅抗倒伏能力强,抗稻瘟病能力也十分突出,这为我们下一步的推广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抗病性强、产量高,“闽宁1号”的米质同样令人瞩目。据检测,“闽宁1号”的米质达到了国标优质米1级标准,有望成为继“宁粳43号”后又一具有优良食味的水稻品种。提及“宁粳43号”,这一由宁夏农林科学院历经18年自主培育的水稻品种,以其高产、稳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等特点,在2009年全国优质粳稻优良食味品评会上荣获综合评分第一,深受农户和大米加工企业的喜爱。而“闽宁1号”的问世,无疑将为宁夏的水稻品种库增添一抹新的亮色。
值得一提的是,“闽宁1号”已经顺利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这意味着,这一新品种在品种特性、产量表现、抗病性等方面均达到了国家相关标准,具备了正式推广应用的条件。孙建昌主任表示:“接下来,我们将迅速与企业对接,进行成果转化工作,让‘闽宁1号’这一新品种尽快走进千家万户,端上老百姓的餐桌。”
“闽宁1号”的成功培育和推广,不仅是对福建、宁夏两地农业科技合作的一次成功实践,更是对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一次有力推动。随着“闽宁1号”的上市销售,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新品种将以其卓越的品质和适应性,为宁夏乃至西北地区的农户带来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大米产品。
未来,宁夏农林科学院将继续深化与国内外农业科技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为宁夏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