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佛山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春秋假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发布,明确2025—2026学年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试点推行春秋假制度。根据安排,秋假定于11月12日至14日(共3天,若衔接周末可形成5天连续假期),春假则安排在“五一”假期前后(共2天),全年春秋假总计5天。这一创新举措迅速引发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政策设计:不调休、不补课,假期变身“成长第二课堂”
佛山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春秋假时间将从现有教学计划中的机动时间调剂,不挤占寒暑假、不调整周末补课,确保教学秩序稳定。假期定位为“双减”政策下的实践教育窗口,鼓励学生走出校园,通过社会调研、自然探索、劳动实践等活动,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
目前,佛山部分学校已率先发布秋假通知。例如,禅城区某小学计划组织学生前往本地农业基地开展“秋收体验营”,南海区一所初中则策划了“城市微更新”调研项目,引导学生观察社区环境并提出改进建议。教育局表示,未来将建立春秋假实践课程资源库,为学校提供标准化活动方案。
家长观点:支持“减负”但担忧托管,三套方案缓解矛盾
对于春秋假,多数家长认可其促进素质教育的意义。家住顺德区的李女士表示:“孩子平时作业多,很少有机会接触自然。春秋假能让他们真正放松,比闷头刷题更有价值。”然而,双职工家庭的现实困境也随之浮现。在佛山某制造业企业工作的张先生坦言:“我们夫妻俩都按单双休排班,孩子放假5天,根本没法全程陪伴。”
针对这一矛盾,佛山市教育局联合学校推出三套解决方案:
学校主导实践:统一组织研学旅行、职业体验或公益服务,费用由财政补贴与家长自愿分担结合;
家庭自主安排:鼓励家长利用假期带孩子旅游或参与文化活动,部分学校提供行程规划指导;
校内托管服务:对无法参与前两项的学生,开放图书馆、运动场并安排教师值班,提供基础看护与作业辅导。
“我们要求每所学校至少提供两种选择,确保不同需求家庭都能覆盖。”佛山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人称。
市场反应:旅游热度飙升,机票预订量同比增2.76倍
春秋假试点直接带动了旅游市场升温。某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11月12日至16日佛山出发的机票预订量同比激增276%,北京、杭州、上海等文化名城成为热门目的地。其中,佛山至北京的机票预订量同比上涨190%,故宫研学游、中轴线文化体验等线路咨询量暴增。
旅行社也迅速推出“春秋假专属产品”。佛山本地一家旅行社负责人介绍:“我们设计了3天短途游和5天深度游两类线路,价格比暑期优惠20%—30%,目前咨询家庭已超过500组。”
专家建议:平衡素质教育与民生需求,逐步完善配套
教育学者普遍认为,春秋假制度符合“五育并举”的教育改革方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指出:“将零散机动时间整合为集中实践期,既能避免教学碎片化,又能通过真实场景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但社会学者提醒需关注政策公平性。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表示:“对低收入家庭而言,自主旅游或校外研学可能存在经济压力,校内托管的服务质量也需严格监管。”他建议,政府可设立专项补贴,鼓励社区、企业参与假期托管服务,形成“家校社”协同机制。
结语
佛山春秋假试点,是中国基础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的一次重要探索。从家长的期待与焦虑,到市场的积极响应,再到专家的理性建言,这场改革既需要教育理念的突破,也依赖社会资源的整合。正如一位受访教师所言:“春秋假的意义不仅在于多几天假期,更在于让孩子看见课本之外的世界——这或许是他们未来面对人生选择时,最珍贵的‘第一课’。”
目前,佛山市教育局正收集首轮试点反馈,未来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假期时长与活动形式。这场关于“成长与假期”的实践,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