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正文

新措施:教育部出台十条措施 全方位护航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2025-10-27 08:11:15 来源: 综合人民网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旨在通过系统性、针对性的政策设计,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心理健康防护网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旨在通过系统性、针对性的政策设计,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心理健康防护网。这一举措回应了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广泛关切,标志着我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进入更精细化的管理阶段。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学业焦虑源头治理:作业、考试、培训“三管齐下”

  学业压力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挑战。十条措施明确提出,从作业管理、考试规范、校外培训治理三方面入手,切断焦虑传导链。

  在作业管理上,要求严控总量,禁止机械重复性作业,推动分层布置、弹性作业,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休息和自主发展。考试管理方面,全面禁止按成绩排名,减少“分数至上”的竞争氛围,同时推进中考改革,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探索均衡派位机制,缓解升学焦虑。针对校外培训乱象,措施重申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内容与时间,防止“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反弹。

  专家指出,这一系列举措直指“唯分数论”的教育生态,通过制度设计引导学生从“被动竞争”转向“全面发展”,为心理健康筑牢第一道防线。

  身心健康协同发展:运动、睡眠、网络“三维保障”

  针对运动不足、睡眠缺乏、网络沉迷等影响心理健康的突出问题,十条措施提出“身心共育”理念。

  在运动层面,要求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通过课间操、体育课、课后体育社团等形式,确保学生每日充足运动量。睡眠管理方面,明确保障中小学生每日10小时睡眠时间,严控作业与课外培训侵占休息时间。针对网络环境,措施强调净化网络空间,打击不良信息,同时推动学校与家庭共同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如设定上网时长、引导参与线上学习资源等。

  北京市某中学教师表示:“过去学生因熬夜写作业、沉迷短视频导致情绪低落的现象频发,如今政策从源头规范,为孩子提供了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特殊群体精准关爱:“一生一策”档案与寄宿制升级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单亲家庭学生等特殊群体是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十条措施要求,为这类学生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记录其家庭背景、心理状态、干预记录等信息,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同时,改善寄宿制学校条件,增设心理辅导室、生活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情感关怀与安全保护。

  在浙江某县,教育部门已试点为留守儿童配备“心理导师”,通过定期家访、团体辅导等方式缓解其孤独感。措施进一步明确,需将此类经验推广至全国,确保特殊群体“心理有人问、困难有人帮”。

  家校社协同共育:家长培训与社区支持双轮驱动

  家庭教育是心理健康的“第一课堂”。十条措施强调,学校需加强“教联体”建设,通过家长会、家校沟通平台等渠道,定期反馈学生发展情况,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需求。同时,联合妇联、关工委等机构,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亲子沟通工作坊,提升家长识别与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上海某社区已试点“家长心理课堂”,邀请专家讲解青春期情绪管理、亲子冲突化解等技巧,参与家长反馈:“以前只关注成绩,现在学会了倾听孩子的感受,家庭关系更和谐了。”

  监测预警与部门联动:构建全国一体化防护网

  为提升心理危机干预效率,措施提出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整合学校、医院、社区数据,实现风险识别、分级响应、动态干预一体化。例如,通过心理测评、行为观察等手段,对高风险学生启动“学校-家庭-专业机构”联动干预机制。

  此外,措施要求健全多部门协同机制,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卫健、网信、公安等部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十条措施的出台,体现了从‘问题应对’到‘系统预防’的转变。我们期待通过政策落地,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随着各地逐步推进实施,这场关乎亿万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守护行动”,正迈向更科学、更温暖的未来。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7690.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AI自助写稿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