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知识产权保护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中国地理标志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记者从第十四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上获悉,截至2025年8月,全国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产品4118个,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达7440件,核准使用专用标志的经营主体超4.6万家,直接年产值突破9690亿元,实现连续五年增长。这一数据彰显了地理标志在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传承历史文化中的关键作用。

百年国际共识下的中国实践:地理标志成知识产权保护重点
地理标志作为一项独立的知识产权,其国际保护可追溯至1883年签署的《巴黎公约》。该公约首次将地理标志纳入知识产权体系,明确其作为产品来源地与品质关联的独特价值。此后,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进一步强化了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标准,要求成员国通过法律手段防止误导性使用或仿冒行为。
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逐步构建起覆盖法律、行政、司法的地理标志保护体系。2001年修订的《商标法》首次将地理标志纳入商标保护范畴;2005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出台,形成“商标保护+专门立法”的双轨模式;2021年实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则进一步细化认定标准与监管措施。截至目前,中国已与欧盟、东盟等20余个经济体签署地理标志合作协议,推动五常大米、绍兴黄酒等110个中国产品获得国际互认,为特色产品走向全球市场铺平道路。
“十四五”成果显著:“土特产”变身乡村振兴“金名片”
“地理标志不再是地方‘土特产’的简单标签,而是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地理标志产业实现量质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全国地理标志直接年产值较2020年增长67%,带动就业人数超1400万,惠及农户3200余万户。
以典型案例为例,广西柳州螺蛳粉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后,产业链规模突破800亿元,带动本地超30万人就业;甘肃定西马铃薯获地理标志保护后,单价提升40%,出口额增长3倍;云南普洱茶建立“地理标志+区块链”溯源体系,年出口量突破4万吨,品牌价值跃居全球茶类前列。这些实践表明,地理标志不仅能提升产品附加值,还能通过标准化生产倒逼产业升级,形成“品牌-产业-就业”的良性循环。
“十五五”规划锚定三大方向:高标准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重
面对地理标志产业的新阶段需求,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十五五”期间三大重点任务:
一是坚持高标准引领,统筹政府与市场角色。 通过修订《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建立分级分类认定标准,强化地方政府在质量监管、品牌培育中的主体责任,同时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协同机制。例如,浙江将地理标志纳入“品字标”区域公共品牌体系,通过第三方认证提升市场公信力。
二是强化高水平保护,平衡存量盘活与增量优化。 针对部分地理标志“重注册轻使用”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清理闲置商标与滥用标志行为,2025年已注销无效地理标志注册1200余件。同时,建立全国地理标志信息平台,实现申请、审批、使用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压缩认定周期至6个月以内。
三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协调质量提升与规模扩张。 实施“地理标志+”工程,支持地方打造“地理标志+文旅”“地理标志+电商”等新业态。在陕西延安,苹果地理标志与红色旅游结合,年吸引游客超500万人次;在四川安岳,柠檬地理标志通过跨境电商出口至30余个国家,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此外,国家还将设立地理标志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扶持深加工、冷链物流等配套环节,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国际经验借鉴与本土化创新:构建中国特色保护路径
对比国际经验,法国香槟、意大利帕尔玛火腿等地理标志产品通过严格产地管控与品牌营销,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溢价。中国在借鉴国际通行规则的同时,更注重与本土产业特色结合。例如,福建武夷山建立“茶园碳汇+地理标志”认证模式,将生态保护纳入品牌价值体系;新疆库尔勒香梨推行“一果一码”溯源,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种植、采摘、物流全流程信息。
“地理标志的竞争本质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专家指出,未来需进一步挖掘地理标志背后的历史典故、非遗技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扩大传播,让“中国味道”成为全球消费者认知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结语
从《巴黎公约》到“十五五”规划,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体系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引领”。随着9690亿元年产值背后的产业生态持续完善,地理标志不仅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更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连接城乡、贯通内外的关键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