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江门地下700米深处,一场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科学征程正悄然改写着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一只捕捉“幽灵粒子”的“大眼”睁开仅两个月,便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国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郑重宣布,通过对今年8月26日至11月2日共59天有效数据的深入分析,江门中微子实验成功测量出描述中微子振荡的两个关键参数,其精度比此前实验的最好记录提升了1.5 - 1.8倍。这一重大突破,不仅充分证明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性能完全达到甚至超越了设计预期,更让人类在确定中微子质量顺序的目标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曹俊难掩激动之情,他的话语中满是对这一成果的自豪与对未来探索的期待。
中微子,作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在宇宙演化历史的研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这种“幽灵粒子”却以其极其微小的质量,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的特性,成为了科学探测领域的“硬骨头”。测量中微子振荡,成为了目前探测中微子质量最为灵敏的方法,而江门中微子实验,正是为了捕捉这些神秘的“幽灵粒子”而精心打造的“超级猎手”。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王贻芳详细介绍了这一实验装置的独特之处。实验的探测器核心是一个装在巨型有机玻璃球里的2万吨液体闪烁体。这个玻璃球可不简单,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有机玻璃容器,其庞大的体积使得液体闪烁体的规模比国际现有最大规模增大了20倍。如此精妙的设计,让探测器如同一只灵敏度被拉满的“超级大眼”,能够精准无误地捕捉并探测到中微子的踪迹。
在当今全球科研舞台上,中微子研究已成为众多顶尖科研团队竞相角逐的焦点。从日本的超级神冈探测器,到美国的深部地下中微子实验,再到加拿大的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各国科研装置虽技术路径各异,但目标高度一致——以中微子为探针,撬开人类未知的大门。在这场激烈的科研竞赛中,江门中微子实验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创新的理念,脱颖而出,为全球中微子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丁赤飚表示,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团队将秉持开放合作的精神,与全球科学家紧密协作,共同攻克中微子研究领域的重重难题。他们将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不断产出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历经十余年的艰苦攻坚,这个深埋岭南大地之下的科学重器,终于以其超高精度打开了探索微观世界的新窗口。它如同一位勇敢的开拓者,在未知的领域中披荆斩棘,为人类揭开宇宙奥秘的神秘面纱写下新的篇章。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引领下,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将不断拓展,一个更加清晰、更加精彩的宇宙画卷正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