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各地纷纷举办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一场全民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潮正在席卷而来。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9月4日,国新办举办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3年起,我国已连续举办22个科普日活动。2024年12月2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将每年9月定为全国科普月。多年来持续开展的各类科普活动成效显著,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5.37%,提前完成了2025年的阶段发展目标,这标志着我国在科学普及和公民科学素养提升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今年的全国科普月活动内容丰富多样,组织了“系列主场活动”“纲要办成员单位特色活动”“科普报告话前沿”“科普阵地探未来”“千万IP创科普”“科学文化进基层”六大板块活动。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园区、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纷纷向公众敞开大门。各类科技场馆、科技社团围绕科技前沿和重大成果,精心打造专题展览、举办科普报告、开展主题科普活动。目前,全国科普月平台网站已汇聚各地活动超过10万场,为公众提供了广阔的科学探索空间。
为增强科普的趣味性,让科普活动更具吸引力,整个9月将开展科普剧、游园会、科学运动会、打卡探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还将发布系列科普地图、科普研学路线等,全国百家科技场馆持续举行“科学之夜”,200多场科学大师剧火热上演,让公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中国科学院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也积极行动。北京奥森公园西边的科学院园区、中关村地区的研究院所等将接力开展科普活动;国家天文台和微生物所将在北京朝阳区科技文化生活节开设科普展陈;武汉植物园积极参与湖北省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中国科学院植物园、标本馆、天文台全部开放。此外,中国科学院专门部署20个科研院所组织院士走进西部地区,届时不少于100位院士将走进西部地区的党政机关、学校和企业,开展丰富的科普活动,为西部地区带来科学福音。
教育部和科技部也在科普工作上持续发力。教育部将持续推动中小学校加强科学教育,健全科学教育课程体系,修订完善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指导各地开齐开足科学类课程。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推动学生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学习,提升多种能力。同时,持续开展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和使用规范,统筹动员各方资源,为中小学科普和校外科学教育提供坚实保障。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科普工作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科普工作经费筹集额达215.06亿元,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共计215.62万人,全国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共计1779个。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和投入。
科技部九司司长表示,未来科技部将多措并举加强科普工作。鼓励更多科研人员投身科普事业,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科普开发利用;挖掘科技创新的优秀人物和事迹,创作一批优秀作品,让弘扬科学家精神成为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行动。
首个全国科普月的启动,是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让科学知识走进千家万户,激发全民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