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2日,由国内顶尖肿瘤防治机构牵头,联合美国、加拿大、英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50位专家共同制定的《鼻咽癌放疗靶区勾画国际指南及图谱》(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发布。该指南同步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肿瘤学》,为全球鼻咽癌治疗提供了首个基于循证医学的国际标准,标志着中国在鼻咽癌诊疗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将为全球患者带来更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鼻咽癌治疗困境:全球靶区勾画差异大,精准放疗需求迫切
鼻咽癌具有显著地域性特征,全球新发病例中47%集中在中国南方地区。由于鼻咽部解剖结构复杂且对放疗敏感,放射治疗是当前根治鼻咽癌的核心手段。然而,靶区勾画的精准性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若照射范围不足,肿瘤残留易导致复发;若范围过大,则可能损伤脑干、视神经等关键器官,引发头痛、听力下降等严重后遗症。
长期以来,因初治鼻咽癌极少采用手术,缺乏病理标本作为肿瘤侵犯范围的直接依据,全球各医疗中心在靶区勾画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针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照射边界,不同机构的外扩范围可相差数厘米,导致部分患者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这一现状凸显了制定统一国际标准的紧迫性。
八大关键问题破解:个体化方案兼顾疗效与安全
《指南》遵循国际权威指南制定流程,系统解决了鼻咽癌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八大核心争议,包括原发灶外扩边界、化疗后淋巴结处理、颅底侵犯范围评估等。基于大规模临床数据与解剖学规律,指南提出以下创新:
1. 分层靶区设计:根据肿瘤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侵犯范围,将照射区域划分为“高危区”“中危区”和“预防区”,实现剂量精准分配。例如,对T4期患者,指南建议将颅底骨质侵犯范围的外扩边界从传统的5毫米调整为动态评估,减少对垂体、海绵窦等结构的损伤。
2. 动态调整策略:针对化疗后肿瘤退缩的情况,指南首次提出“响应导向靶区”概念,推荐根据中期影像评估结果缩小照射范围,使20%以上患者可避免不必要的腮腺照射,显著降低口干、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
3. 资源适配方案: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医疗设备限制,指南提供“简化版”勾画模板,在保证核心靶区覆盖的前提下,允许使用二维影像辅助定位,确保全球患者均可受益。
全球协作与患者参与:确保指南贴合临床需求
《指南》的制定过程体现了广泛的国际协作与人文关怀:
跨学科团队:由放射肿瘤学、影像诊断学、病理学等领域专家组成,确保建议的科学性;
区域平衡:纳入东南亚、非洲等高发地区医生的实践经验,解决低资源环境下的执行难题;
患者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焦点小组讨论,将听力保护、长期生存质量等患者关切纳入考量。例如,针对年轻患者,指南建议优先采用调强放疗技术以减少对生殖腺的辐射剂量。
从“活得久”到“活得好”: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治疗理念升级
临床验证显示,遵循《指南》可使鼻咽癌5年生存率维持在85%以上的同时,将严重放疗毒性发生率从30%降至15%以下。例如,在东南亚某合作中心,应用指南后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下降40%,显著改善了生存质量。
研究团队透露,下一阶段将聚焦“超精准放疗”技术,通过人工智能辅助靶区勾画、质子治疗等手段,进一步降低正常组织受量。同时,计划开发多语言版指南APP,为全球医生提供实时决策支持。
业内专家评价,该指南的发布不仅填补了国际空白,更体现了中国医学界从参与国际规则到制定国际标准的转变。随着其全球推广,预计每年可帮助超过10万名鼻咽癌患者避免过度治疗,为减少癌症治疗负担、推动健康公平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