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近日发布《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宣布即日起开展为期三年的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聚焦消防产品、建筑保温材料、电动自行车等23类84种高风险产品,通过源头治理、过程严控、科技赋能等手段,构建覆盖生产、流通、网售全链条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源头管控:许可证审批与主体责任双强化
行动将生产许可证管理作为第一道防线,对获证企业实施“审批-生产-证后”全周期监管。方案明确要求,各地需对相关企业开展生产能力复核,重点核查关键工序设备、检验检测能力与许可证范围的匹配性,严防“证照不符”“超范围生产”等行为。在认证管理领域,将对强制性认证产品开展“飞行检查”,抽查比例不低于获证企业总数的20%,对认证有效性存疑的产品立即撤销证书。
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被置于突出位置。方案要求所有相关企业必须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职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并针对原材料验收、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检验等关键环节制定风险管控清单。监管部门将组织企业开展“对照自查”,对自查发现的问题实行“清单销号”管理,确保隐患动态清零。
全链排查:线上线下监管双线并进
为精准锁定风险点,市场监管部门将建立84种产品生产企业“一企一档”数据库,实现全国12万家生产企业动态管理。现场排查环节,将依据新制定的《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指南》,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存在偷工减料、使用劣质原材料、篡改检验数据等违法行为,对问题企业依法实施停产整顿、吊销许可证等处罚。
在流通领域,方案创新提出“质量责任双向追查”机制。对监督抽查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既要追溯生产源头,也要倒查销售环节责任,实现“生产-批发-零售”全链条追责。针对网售产品,将构建“技术监测+人工巡查”双防线:通过图像识别、关键词抓取等技术手段,对主流电商平台开展24小时质量监测,同时督促平台企业建立风险商品数据库,对高风险品类实施前置审核、强制下架等管控措施。
智慧监管:分级分类与追溯体系双轮驱动
行动将风险分级与信用监管深度融合,根据企业质量管控能力、产品抽检合格率等指标,将企业划分为A、B、C、D四级,对D级企业实施“每季度必查、产品全检”的严管措施。同时,推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要求电动自行车、燃气器具等6类产品实现“一物一码”全程追溯,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产品生产批次、检验报告等信息。
智慧化手段成为监管提效关键。方案提出建设全国统一的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整合生产许可、监督抽查、行政处罚等12类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为企业精准“画像”。对存在多次违法记录的企业,系统将自动触发“双随机”检查频次提升、许可证延续审查从严等联动惩戒措施。
质量提升:技术帮扶与品牌培育双管齐下
在严监管的同时,行动注重帮扶企业提升质量竞争力。市场监管部门将组建由标准化、计量、认证等领域专家构成的“质量服务团”,为中小企业提供“巡回问诊”“质量会诊”等服务,重点解决产品设计缺陷、工艺参数不稳定等共性问题。对发现存在系统性质量风险的产品,将实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近三年已累计召回缺陷消费品超2000万件。
品牌培育方面,方案明确将质量提升成效纳入政府质量奖评选指标,对获得中国质量奖、省级政府质量奖的企业,在政府采购、融资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开展“质量标杆进园区”活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动重点产业集群质量管理成熟度整体跃升。
据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行动将实行“季度调度、半年通报、年度考核”推进机制,对工作不力的地区采取约谈、挂牌督办等措施。通过三年攻坚,力争实现重点工业产品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2%以上,重大质量安全事故起数下降50%,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量加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