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运(7月1日至8月31日)落下帷幕,全国民航运输数据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累计运输旅客1.47亿人次,日均237万人次,同比增长3.6%;保障航班119.9万班,日均1.93万班,同比增长3.6%;平均客座率84.8%,同比增加2.2个百分点;航班正常率84%,同比提升6.7个百分点。其中,8月15日单日旅客运输量达256.53万人次,刷新历史纪录。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民航市场已全面恢复并超越疫情前水平,成为拉动暑期消费的重要引擎。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国内市场:骨干航线稳定支撑,支线旅游热度飙升
暑运期间,国内航线累计运输旅客1.31亿人次,日均211万人次,同比增长2.6%;保障国内客运航班90.6万班,日均1.46万班,同比增长1.7%。从航线网络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四大城市群间的骨干通道仍是客流核心。北京—上海、北京—成都、上海—深圳等国内航空快线旅客量占国内航线总量的7.2%,凸显枢纽机场的集聚效应。区域枢纽机场中,昆明、乌鲁木齐、厦门等地旅客吞吐量增幅均超3%,成为区域经济活跃度的风向标。
支线市场则成为今年暑运的最大亮点。受旅游市场火爆带动,云南普洱思茅、湖北十堰武当山等支线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幅超100%,新疆哈密伊州、山西忻州五台山等地增幅超50%。这些机场多位于自然景观独特或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表明“小众旅游目的地”正加速崛起,民航网络下沉效应显著。
客群结构方面,中青年仍是出游主力,但中小学群体及60岁以上旅客数量增长明显,反映出家庭游、银发游市场的潜力。热门目的地中,北京位居榜首,成都、昆明旅客量同比增长超6%;乌鲁木齐、西宁、阿勒泰等“避暑胜地”旅客量激增,印证“清凉经济”对旅游市场的拉动作用。
国际市场:航线网络持续拓展,免签政策激发入境热
国际航空运输市场同样呈现强劲复苏态势。暑运期间,中外航空公司保障国际客运航班12.3万班,日均近2000班,8月上旬高峰日执行量达2100班,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3%。通航国家增至80个,1至8月航班量同比增幅超20%,显示出国际航线网络的快速修复与拓展。
从热点分布看,东亚、东南亚仍是传统主力市场。越南、韩国日均航班量同比增加20班以上,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日均增加10班以上。新兴市场方面,马尔代夫、瑞士航班量同比增长超50%,西班牙、希腊等欧洲国家增幅超30%,远程航线需求持续释放。
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国际市场潜力。随着入境免签、离境退税等便利化措施落地,暑运期间外籍旅客入境量显著增长。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等免签国家来华旅客量同比增超50%,俄罗斯、韩国等周边国家增幅超30%。这一趋势不仅带动了旅游消费,也为国际商务往来注入新动能。
市场洞察:供需两旺背后的结构性变化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暑运市场呈现三大结构性特征:
需求分层化:骨干航线满足商务刚需,支线航线挖掘旅游增量,国际航线覆盖多元客群,形成“金字塔”式供给体系。
政策驱动明显:国内避暑游、国际免签游的火爆,均与气候条件、签证政策等外部因素高度相关,凸显旅游市场的敏感性。
网络效应放大:支线机场的爆发式增长,依赖于干支衔接的航线布局,反映出民航网络化运营的协同价值。
展望未来,随着国际航线进一步恢复、低空经济等新业态崛起,民航市场有望延续增长态势。如何优化航线资源分配、提升支线机场运营效率、深化国际政策合作,将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
2025年暑运的亮眼数据,不仅是对民航运输保障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澎湃活力。从繁华都市到边陲小镇,从国内游到跨国行,一张覆盖全球的民航网络正托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