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 北京 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物联)主办的第六届国有企业数智化采购与供应链论坛今日在北京中国职工之家隆重开幕。本届论坛以“数智赋能・链启新程”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行业龙头及科技企业的500余位代表,共同探讨数智技术如何重构供应链生态,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同期发布《国有企业数智化供应链成熟度评估白皮书》,并启动“供应链数智化创新实验室”共建计划,标志着我国国企供应链转型进入“链式协同、生态共建”新阶段。

高层领航:数智化升级上升为国家战略
开幕式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在致辞中强调:“当前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数智化已成为国企突破‘卡脖子’技术、构建自主可控供应链的关键路径。2025年国资委将数智供应链建设纳入央企考核体系,要求3年内实现核心业务数字化覆盖率超90%,打造100个行业级供应链标杆。”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中央企业已建成237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设备超1.2亿台,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8%。其中,国家电网“能源供应链数字孪生系统”、中粮集团“全球农粮溯源平台”等项目,通过区块链、AI预测等技术,将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升50%以上,成本降低20%。
中物联会长何黎明指出:“国企供应链数智化已从‘单点突破’迈向‘全链协同’,需破解数据孤岛、标准缺失、安全风险三大挑战。本次论坛旨在搭建政企学研交流平台,加速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技术破局:AI与区块链重构供应链基因
在主论坛环节,华为、腾讯、京东工业等企业展示了最新解决方案。华为云发布“供应链智能体”,集成大模型与运筹优化算法,可实时模拟全球物流网络波动,为企业提供动态调货建议,在某汽车集团试点中减少库存积压35%;腾讯云推出“链上信任”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商资质、合同、质检报告等全流程上链,使某钢铁企业采购纠纷处理周期从15天缩短至2小时。
“数智化不是简单叠加技术,而是要重塑业务逻辑。”中国一汽集团供应链总经理李伟分享道,该集团通过构建“数字孪生工厂”,将订单交付周期从45天压缩至28天,2025年上半年供应链韧性指数同比提升40%。
标准引领:首份成熟度白皮书发布
论坛重磅发布《国有企业数智化供应链成熟度评估白皮书》,从战略规划、技术应用、组织变革、生态协同四大维度构建评估体系,将企业划分为“启蒙级、发展级、成熟级、引领级”四个阶段。白皮书显示,当前央企中仅12%达到成熟级,多数企业仍存在“重建设轻运营”“重内部轻外部”等问题。
“标准统一是规模化推广的前提。”中物联采购委主任胡大剑解释,白皮书已纳入国资委2025年培训教材,下一步将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展企业诊断服务,推动“一企一策”转型。
生态共建:“创新实验室”加速技术落地
为破解产学研脱节难题,论坛宣布成立“供应链数智化创新实验室”,由中物联牵头,清华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招商局集团等20家单位共建。实验室首期聚焦绿色供应链碳足迹核算、跨境数据安全流通、供应链金融风控三大课题,计划3年内输出20项行业标准、孵化50个创新应用场景。
“实验室将采用‘揭榜挂帅’机制,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验题。”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教授赵晓波透露,其团队正在研发的“供应链碳排放智能测算系统”,可自动抓取能源消耗、物流里程等数据,预计2026年试点企业碳管理成本降低60%。
全球视野:中国方案赋能“一带一路”
在“国际化分论坛”上,中远海运、中国电建等企业分享了海外实践。中远海运的“全球航运数字中枢”,通过AI预测中东港口拥堵情况,帮助中国建材企业节省滞期费超1.2亿元;中国电建的“新能源项目供应链协同平台”,在沙特红海新城项目中实现中、德、意等12国供应商实时协作,工期缩短8个月。
“中国数智供应链技术已具备输出能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建议,国企应联合打造“一带一路”数字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输出标准、技术、人才一体化解决方案。
未来展望: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供应链体系
论坛闭幕式上,中物联发布《国有企业供应链数智化行动纲要(2025-2030)》,提出到2030年实现三大目标:
全链自主可控:关键领域供应链国产化率超95%;
绿色低碳转型:重点行业供应链碳排放强度下降40%;
全球资源配置:建成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供应链数字基础设施。
“数智化浪潮中,供应链竞争已从企业级升维至生态级。”中物联副会长蔡进总结道,“国企需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变革,在服务国家战略中锻造核心竞争力。”
结语
从“链主”到“生态构建者”,从“中国制造”到“中国链造”,第六届论坛的召开,既是对过往成绩的总结,更是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登的号角。在数智技术的加持下,中国国有企业正以“链式创新”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