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新科研:《中国工程科技2040发展战略丛书》正式发布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7-23 08:17:15 来源: 综合人民网
2025年7月22日,由中国工程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工程科技2040发展战略丛书”专场发布会在中国工程院隆重举行。

  2025年7月22日,由中国工程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工程科技2040发展战略丛书”专场发布会在中国工程院隆重举行。此次发布会集中发布了我国工程科技领域中长期战略研究系列报告及相关成果,系统描绘了2040年前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战略路径,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前瞻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十五年磨一剑:战略研究凝聚千名专家智慧

  据介绍,中国工程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2009年起联合启动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此次发布的“中国工程科技2040发展战略研究”为该系列的第三期项目。项目以2040年为关键时间节点,紧扣科技强国建设核心任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安全领域关键问题,组织近300名院士、900名专家学者,历时数年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研究团队系统梳理全球工程科技发展趋势,深入研判我国未来产业变革方向,创新构建“愿景驱动的工程科技2040发展战略研究”方法体系,形成了涵盖综合报告及信息电子、能源矿业、化工冶金材料等12个重点领域的系列成果,并汇编为“中国工程科技2040发展战略丛书”,获国家出版基金专项资助。

  战略引领:服务国家现代化全局需求

  在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阶段,面向2040年开展工程科技中长期规划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在发布会上指出:“工程科技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引擎。本研究以全球视野和长远视角谋划创新体系,首次提出‘需求牵引—技术推动—生态支撑’三位一体发展框架,为破解‘卡脖子’技术、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提供了路线图。”丛书明确提出,到2040年我国需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领域实现全球领跑,在清洁能源、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等战略领域形成自主可控产业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基础研究筑基:构建科技自立自强生态

  发布会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基础研究与工程科技的深度融合成为突破技术壁垒的关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表示:“本研究首次系统梳理了工程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的关键方向,提出‘强化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支撑,突破材料、装备、算法等共性技术瓶颈’的实施路径。”丛书特别设立“基础研究专项报告”,明确未来15年需在新型半导体材料、高精度传感器、智能算法等方向加大投入,为构建“从0到1”的原始创新生态提供依据。

  院士解读:重点领域突破路径清晰

  在专题报告环节,多位院士围绕丛书核心观点展开深度解读。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在《信息电子领域发展报告》中提出,到2040年我国需建成全球领先的智能计算基础设施,实现6G网络全域覆盖、量子通信规模化应用;能源矿业领域院士指出,可控核聚变、深海可燃冰开采等技术将重构能源版图,推动我国能源自给率提升至95%以上;化工冶金材料领域报告则强调,绿色低碳技术将驱动产业变革,氢基直接还原炼铁、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有望使行业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70%。

  深化合作:持续赋能国家创新战略

  发布会透露,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国工程院将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每五年更新战略研究框架,动态调整重点领域布局。双方计划设立“工程科技前沿交叉基金”,鼓励青年科学家开展颠覆性技术研究;同时构建“战略研究—政策制定—项目实施”闭环体系,确保丛书成果转化为国家科技创新行动。与会专家表示,这一系列举措将有效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战略主动权,为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发布的“中国工程科技2040发展战略丛书”不仅是我国工程科技领域的里程碑成果,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随着战略规划的逐步落地,我国有望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科技动能。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7049.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