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15日,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数据显示,二连浩特铁路口岸今年出入境中欧班列数量突破2000列,较去年提前13天完成这一里程碑。作为中欧班列中通道唯一的进出境铁路口岸,二连浩特以持续攀升的运量、不断优化的运输组织和日益丰富的货物品类,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物流通道高效运转的缩影。
中通道枢纽地位凸显,运营网络辐射亚欧
二连浩特铁路口岸位于中蒙边境,是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重要陆路通道。截至目前,该口岸已开通中欧班列运营线路73条,覆盖国内24个省区市的60余座城市,并通达德国、波兰、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的70多个枢纽站点。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二连浩特口岸的中欧班列“朋友圈”持续扩大,形成了贯通亚欧的陆路运输网络。
货物品类的升级成为显著特征。过去以机械配件、服装鞋帽为主的出口结构,正逐步被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高附加值商品取代。数据显示,高技术产品占比已超过40%,反映出中国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成果。例如,国产新能源汽车通过中欧班列远销欧洲,成为“中国智造”的新名片。
“两站一体化”+数字化通关,效率提升5%以上
为应对持续增长的运量,铁路部门与蒙古国扎门乌德站创新推行“两站一体化”运输模式,通过“日对话、月会晤”机制实时共享车流信息,精准编排列车开行计划。同时,依托“数字口岸”系统实现无纸化通关,将海关、边检等联检单位的审核、查验、换装等环节无缝衔接。边检查验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整体通关时间压缩超5%,班列通行效率显著提升。
“以前需要人工递交纸质单据,现在数据线上跑,列车在口岸的停留时间大幅减少。”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该口岸今年通行中欧班列同比增加138列,运送货物22.65万标箱、256.3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7%和10.5%。
十年累计1.9万列,“钢铁驼队”赋能双循环
自2013年首列中欧班列开通以来,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已累计通行1.9万列,成为亚欧贸易往来的“黄金通道”。中欧班列以其稳定、高效、低成本的优势,不仅为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物流保障,更成为沿线国家共享中国发展机遇的重要载体。
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市,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带动了仓储、物流、加工等配套产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而在欧洲,来自中国的商品丰富了当地市场,促进了贸易平衡。世界银行研究显示,中欧班列的开通使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成本降低约20%,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注入动能。
数字化转型与多边协作,打造国际物流新标杆
二连浩特铁路口岸的突破,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深化合作的生动实践。通过数字化通关、跨境运输组织创新和多部门协同联动,口岸突破了地理边界限制,构建起高效、透明的国际物流体系。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表示,未来将继续优化运输组织,拓展中欧班列运营线路,并探索与更多国家开展海关数据互认、运输规则衔接等合作,推动“钢铁驼队”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阵阵,到如今中欧班列的驰骋万里,二连浩特铁路口岸的繁忙景象印证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命力。随着RCEP生效、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入推进,这条贯通亚欧的物流大动脉必将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更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