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中国证监会《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进一步深化科创板改革,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于7月13日正式发布多项配套业务规则,涵盖科创成长层设立、发行上市预先审阅机制及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试点等核心内容。上交所相关负责人当日就规则制定修订情况回答记者提问,明确改革方向与实施路径。
新设三项业务指引:细化科创成长层定位与准入标准
本次上交所共发布3项新制定业务指引,包括《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5号——科创成长层》《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7号——预先审阅》及《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8号——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其中,科创成长层指引是此次改革的核心文件,旨在落实证监会“增强制度包容性”要求,重点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上交所负责人表示,科创成长层将聚焦“硬科技”属性企业,通过差异化制度安排,为创新能力强、成长空间大但尚未盈利的科技企业提供更灵活的上市路径。指引明确,科创成长层企业需在年度报告和临时公告中充分披露未盈利风险、技术研发风险及商业化进展,并要求持续督导机构履行核查职责,确保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上交所将严格把关准入环节,防止“伪科技”企业滥用政策红利。
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提升审核质效,优化企业申报体验
作为本次改革的另一大亮点,上交所首次引入IPO预先审阅机制,允许优质科技型企业在正式申报前,参照发行上市审核要求提交申请文件,由上交所进行预先审阅并反馈意见。这一机制借鉴了境外成熟市场经验,旨在通过前置服务缩短企业上市周期,降低申报不确定性。
根据《预先审阅指引》,发行人需充分说明申请必要性,并提交高质量的预审文件,确保内容真实、完整。上交所将严格按照规则把关,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针对性指导,帮助其完善申报材料。分析人士指出,预先审阅机制将有效减少“带病申报”现象,推动审核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进一步提升科创板服务科技创新的效能。
试点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健全市场化识别机制
为精准识别优质科技型企业,上交所同步发布《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指引》,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根据规则,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即“市值+研发投入”标准)的新申报企业,可自愿披露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信息,包括其投资背景、持股比例及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认可情况。中介机构需对披露内容审慎核查,确保信息可信。
上交所负责人解释,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通常具备深厚行业经验与风险识别能力,其参与投资可视为对企业科技含量的“背书”。通过引入这一制度,科创板将构建“市场主导、专业背书”的优质企业筛选机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向真正具有创新潜力的科技企业。
修订两项业务指南:强化风险揭示与标识管理
除新指引外,上交所还修订了《会员管理业务指南第2号——风险揭示书必备条款》和《证券交易业务指南第6号——证券特殊标识》,进一步规范科创板风险揭示流程,明确科创成长层企业证券标识规则。例如,修订后的风险揭示书需重点提示未盈利企业技术研发失败、商业化不及预期等风险,帮助投资者充分认知投资标的特性。
改革意义: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上交所此次规则修订是科创板设立五年来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业内专家认为,科创成长层的设立标志着科创板从“试点探索”迈向“成熟分层”,通过差异化制度安排,既能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也能引导投资者理性参与高风险、高成长投资。预先审阅机制与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的引入,则体现了监管层“放管结合”的改革思路,在提升市场包容性的同时,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上交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扎实推进规则落地实施,持续优化科创板服务生态,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资本支持。随着改革红利逐步释放,科创板有望成为全球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之一,进一步巩固中国资本市场在全球的竞争力。
结语
从科创成长层分层管理到预先审阅机制创新,从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试点到风险揭示强化,上交所此次规则修订以“精准支持科技创新”为主线,构建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制度体系。在注册制改革深化背景下,科创板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灵活的制度,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