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高铁线路外部环境复杂化、安全风险多元化的挑战,国铁集团郑州局郑州东高铁基础设施段创新引入铁路外部环境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构建高铁安全防护“智慧大脑”。该系统集隐患排查、设备管理、巡防调度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从“人工巡检”到“智慧管控”的跨越式升级,为高铁运行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科技破局:一体化平台打通安全管控“最后一公里”
“传统巡检模式依赖人工记录和经验判断,存在信息滞后、重复劳动多、重点区域覆盖不足等问题。”郑州东高铁基础设施段路外安全负责人介绍,新上线的铁路外部环境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高度集成化的综合管理平台,覆盖隐患排查计划、隐患库动态更新、设备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巡防包保责任落实等全流程,彻底打破了以往安全管控中“数据孤岛”“职责模糊”等壁垒。
系统以“一张图”管理模式为核心,将高铁沿线200余公里范围内的隧道、上跨桥、油气管线交汇点、公铁并行路段等6097处关键场所的地理位置、结构参数、历史风险数据全部录入电子台账,形成动态更新的“电子百科全书”。巡查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即可实时调取隐患点信息,精准定位风险源,避免漏检、误检。
智能调度: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巡检革命
系统最突出的创新在于智能化巡检计划生成功能。针对不同季节、天气条件下的高发风险类型(如大风天气易导致异物侵限、汛期需重点排查边坡塌方等),系统可自动分析历史隐患数据,结合实时气象预警,动态生成周、日甚至小时级巡检任务清单,为巡查人员提供清晰的“行动指南”。
“例如,系统监测到某区段近期因大风导致异物侵限频发,会立即将该区域列为‘红色高危区’,加密巡检频次,并优先调配人力处置。”负责人表示,系统还具备智能进度监控功能,通过对比计划与实际巡检轨迹,自动标记滞后任务,并向管理者推送预警信息。这一机制使安全巡查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确保风险隐患“发现即处置”。
闭环管理:隐患治理全程可追溯、责任可倒查
为解决隐患整改“重发现、轻跟踪”的痛点,系统构建了“发现-处置-反馈-验收”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每一处隐患从首次上报开始,系统即自动生成唯一编码,记录问题描述、影像资料、责任单位、整改时限等信息。整改过程中,巡查人员需通过移动端上传现场照片、视频等佐证材料,系统实时更新治理进度;对临近到期未完成的任务,自动触发三级预警(责任人-工区-段级),并推送至相关管理者终端,确保问题“不过夜、不遗漏”。
数据显示,系统运行以来,郑州东高铁基础设施段已累计制定并执行数千条精细化巡检计划,隐患整改完成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0%,重点区段异物侵限、边坡滑塌等风险事件同比下降65%。例如,在2025年春季大风天气期间,系统提前预警并处置沿线轻飘物隐患127处,避免可能引发的列车晚点或停运事故。
未来展望:数智化赋能高铁安全治理现代化
“铁路外部环境信息管理系统是郑州局‘智慧铁路’建设的重要实践,下一步将深度融合AI图像识别、北斗定位、无人机巡检等技术,进一步提升风险预判能力。”国铁郑州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系统已与全路安全监管平台实现数据互通,未来计划向沿线地方政府、企业开放部分权限,构建“路地联动、全民共治”的安全生态。
从“人防”到“技防”,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治理”,国铁郑州局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探索出一条高铁安全防护的新路径。这一实践不仅为全国铁路提供了可复制的“郑州样本”,更彰显了中国高铁在数字化转型中“走在前、作表率”的担当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