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5月1日发布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较上月回落1.5个百分点,自2023年11月以来首次降至临界点以下;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4%和50.2%,虽较上月略有下降,但均连续16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分析认为,受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前期高基数效应等因素影响,制造业短期承压,但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及建筑业展现较强韧性,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制造业:短期波动难掩结构性亮点
4月制造业PMI回落至收缩区间,主要受两方面因素拖累:
1. 产需两端同步放缓
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8%和49.2%,较上月下降2.8和2.6个百分点,显示制造业供需两端扩张动能减弱。从行业看,纺织、金属制品等传统行业受出口订单减少影响,产需指数均低于临界点;而农副食品加工、医药等民生刚需行业保持较快增长,产需指数均高于53.0%,凸显内需结构分化特征。
2. 价格指数下行压力显现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47.0%和44.8%,较上月下降2.8和3.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处于收缩区间。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及国内需求恢复偏缓影响,制造业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但亦为中下游企业降本增效创造条件。
亮点:高技术制造业逆势扩张
尽管整体制造业PMI回落,但高技术制造业PMI达51.5%,较制造业总体水平高出2.5个百分点,其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位于52.0%以上。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预期指数高于58.0%,显示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非制造业:服务业与建筑业“双轮驱动”
4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4%,虽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但连续16个月位于扩张区间,成为稳经济的重要引擎。
1. 服务业延续复苏态势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航空运输、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高于55.0%,业务总量快速增长。其中,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业指数达65.2%,创近两年新高,反映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资本市场服务、水上运输等行业受季节性因素影响,指数回落至临界点以下,但服务业整体预期指数仍高达56.4%,企业信心保持稳定。
2. 建筑业支撑作用增强
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9%,土木工程建筑业指数达60.9%,较上月上升6.4个百分点,创2023年以来新高。随着重大基建项目加速落地,建筑企业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升至52.1%和53.8%,表明“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基建投资对经济的托底作用凸显。
综合PMI:扩张韧性印证经济长期向好
4月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2%,虽较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但连续16个月高于临界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保持扩张。其中,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49.8%和50.4%,非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横向对比:中国PMI表现优于全球主要经济体
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因素影响,全球制造业景气度普遍低迷。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数据显示,3月美国制造业PMI为49.0%,4月欧元区、英国、日本制造业PMI初值均低于临界点。相比之下,中国非制造业及综合PMI持续扩张,高技术制造业逆势增长,凸显中国经济“内生动力强、产业升级快、政策空间足”的独特优势。
政策展望: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
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短期波动不改长期向好趋势。下阶段,需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从三方面发力:
强化政策协同:统筹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加大对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支持力度;
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多边贸易合作,拓展“一带一路”市场,降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影响;
激发内需潜能:加快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消费政策落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结语
4月PMI数据如同一面镜子,既映照出全球经济“寒流”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阶段性挑战,更折射出非制造业的强劲韧性、高技术产业的蓬勃生机。从“新三样”出口领跑全球,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重大基建项目加速落地,到民生刚需行业稳健增长——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正以“稳”的底气、“进”的锐气,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