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北方旱情持续升级:水利部启动“四维攻坚”全力保灌保供

2025-05-01 08:18:16 来源: 综合人民网
  受春季以来降水持续偏少影响,北方多地旱情呈现快速蔓延态势。数据显示,3月以来全国面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11%,其中北方地区偏少

  受春季以来降水持续偏少影响,北方多地旱情呈现快速蔓延态势。数据显示,3月以来全国面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11%,其中北方地区偏少近30%,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冬小麦主产区土壤墒情持续恶化。据水利部最新预测,未来十天北方旱区仍无有效降雨,旱情可能进一步加剧,抗旱保供水工作已进入“关键窗口期”。

  旱情逼近“产量红线”:冬小麦灌溉进入生死关头

  当前,北方冬小麦已陆续进入抽穗、孕穗、灌浆期,这一阶段是小麦籽粒形成、决定亩产的核心时段,对水分需求达到峰值。然而,河北邯郸、山东菏泽、河南安阳等旱区农田土壤相对湿度已降至40%以下,部分地块出现叶片卷曲、穗部发育迟缓现象。农业专家指出,若未来两周仍无有效降水且灌溉不足,冬小麦单产可能下降15%-20%,直接威胁北方粮食安全。

  面对严峻形势,水利部将抗旱保供水列为当前防灾减灾首要任务,明确提出“保饮水安全、保灌溉需求、保生态流量”的“三保”目标,要求以“分钟级调度、厘米级管控”的精准度,全力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四维攻坚”体系启动:科技赋能精准抗旱

  为破解旱区“水荒”困局,水利部构建起“监测-保障-调度-协同”四位一体的抗旱攻坚体系,打出“组合拳”:

  1. 智能监测“预警前移”

  依托全国5000余个墒情监测站、2000余个水文站和卫星遥感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旱情监测网,实现每12小时滚动更新土壤湿度、河流水位、水库蓄水等数据。山东、河南等省已试点AI旱情预测模型,可提前7天预判区域缺水风险,为抗旱决策争取“黄金时间”。

  2. 农村供水“兜底攻坚”

  针对农村分散供水户,全面推行“3+1”标准化管护模式(县级统管、专业运维、群众监督+智慧平台),通过安装智能水表、铺设应急输水管道、调配送水车等措施,确保旱区群众“有水喝、喝好水”。在山西运城,水利部门已为12个乡镇配备30辆送水车,日送水量达1500吨,覆盖2.3万户居民。

  3. 灌区调度“毫米级管控”

  对黄河、海河等流域32个大型灌区实施“一灌区一策”精准调度,通过水库群联合调度、闸门远程控制、渠道流量监测等技术手段,实现灌溉用水“分钟级”动态调整。在河南引黄灌区,通过智能闸门将灌溉水利用率提升至75%,较传统方式节水30%以上。

  4. 流域调度“全局统筹”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黄河、海河、珠江等流域抗旱联动机制,通过小浪底、万家寨、丹江口等骨干水库群联合调度,优先保障京津冀、山东半岛等重点地区城乡供水安全。水利部已紧急调拨黄河干流抗旱用水指标15亿立方米,并启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应急调水,为山东、河北旱区补充水源。

  多地“硬核”抗旱:科技与民力双轮驱动

  在旱情最重的河北邯郸,当地创新“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铺设地下渗灌管网,将灌溉用水量从每亩60立方米压缩至25立方米,节水率达58%。山东菏泽则组织1.2万名“抗旱服务队”深入田间,帮助农户安装移动式喷灌设备,覆盖农田面积超50万亩。

  与此同时,财政资金加速向抗旱倾斜。中央财政已下达农业抗旱救灾资金8亿元,重点支持受旱地区购置抽水设备、修复灌溉设施;国家开发银行推出“抗旱应急贷”,向水利企业提供低息贷款超50亿元,用于水库除险加固、渠道清淤等工程。

  专家呼吁:构建“抗旱韧性”长效机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出,当前北方旱情暴露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灌溉设施老化等问题。建议从三方面构建长效抗旱体系:

  推进“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利用5G、物联网技术实现灌区用水“云调度”;

  加快建设“海绵农田”,通过深松耕、秸秆还田等措施提升土壤蓄水能力;

  完善水权交易市场,鼓励农户通过节水获得经济补偿,激发节水内生动力。

  结语

  旱情如火,抗旱如令。在这场与自然的“赛跑”中,从智能监测系统到田间地头的送水车,从骨干水库的精准调度到农户手中的滴灌管带,一幅“科技+民力”的抗旱图景正在北方大地展开。随着水利部“四维攻坚”体系的全面落地,一条条“生命之水”正奔涌向干涸的麦田,为守护“中国粮仓”注入最坚实的保障。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6402.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