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政企协同平台,赋能绿色低碳转型
2025年4月28日,中国价格协会双碳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双碳专委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能源企业、科研机构及金融机构的百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我国双碳领域首个以“价格机制引导绿色转型”为核心定位的行业组织诞生。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领导班子,并发布《双碳专委会2025-2027年行动规划》,标志着我国双碳战略实施迈入市场化、专业化协同推进的新阶段。
政企协同需求迫切,专委会应运而生
当前,我国“双碳”目标推进已进入深水区。据统计,2024年全国碳市场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但企业仍面临技术成本高、政策适配难、市场信息不对称等痛点。某能源集团参会代表直言:“碳核算标准不统一、绿色金融工具不足、跨行业技术协同难,是企业转型的三大‘拦路虎’。”
在此背景下,双碳专委会的成立被视为“破局之举”。中国价格协会会长在致辞中强调,专委会将聚焦三大核心任务:
搭建政策传导桥梁:解读国家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双碳领域价格政策指引》,帮助企业把握碳税、碳配额、绿色电价等政策机遇;
构建技术转化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设立“双碳技术创新实验室”,推动碳捕集、氢储能、数字化能源管理等前沿技术商业化;
拓展国际合作网络: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等对接,组织企业参与国际碳标准制定,提升中国绿色产业话语权。
绿色转型加速,中国双碳实践引领全球
我国双碳战略实施已取得显著成效。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截至2025年一季度,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16.8亿千瓦,占全球总量的42%;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3500万辆,占全球58%;全球新增绿色面积中,中国贡献占比达26%,连续十年位居世界第一。
“绿色低碳不仅是环境命题,更是经济命题。”国家发改委双碳司相关负责人指出,我国已形成“新能源产业链—碳市场—绿色金融”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
产业链:光伏组件、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全球市占率均超60%,技术迭代速度领先全球;
碳市场:全国碳市场扩容至八大高耗能行业,覆盖排放量占比达全国总量的75%;
金融端: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连续三年居全球首位,碳金融衍生品创新加速,2025年一季度碳期货交易量同比增长210%。
专委会三大行动计划,激活绿色增长动能
为推动双碳战略从“顶层设计”向“基层实践”转化,双碳专委会发布《行动规划》,明确2025-2027年三大重点工程:
“价格护航”工程:
建立双碳领域价格数据库,覆盖碳配额、绿证、绿色电力交易等12类价格指标;
编制《重点行业碳成本测算指南》,帮助企业预判转型成本与收益;
推动碳价与电价联动机制试点,降低企业用能成本。
“技术攻坚”工程:
设立“双碳技术攻关基金”,首期规模10亿元,重点支持氢能冶金、生物质碳化、碳汇计量等关键技术;
组建“双碳技术联盟”,整合钢铁、化工、建筑等12个行业龙头企业资源,开展跨行业技术协同创新;
建设“双碳技术转化中试基地”,加速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落地。
“国际赋能”工程:
参与制定《国际碳足迹核算标准》,推动中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碳足迹认证与国际互认;
举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论坛,搭建中国绿色技术、资金与海外项目对接平台;
开展“双碳人才国际培养计划”,三年内为发展中国家培训1000名双碳领域专业人才。
企业代表热议:从“被动转型”到“主动领跑”
在成立大会圆桌论坛环节,企业代表围绕“双碳机遇与挑战”展开热烈讨论。某新能源企业负责人表示:“专委会的成立让我们看到,双碳不仅是成本,更是增长点。我们正通过‘光伏+储能+氢能’一体化项目,在西北地区打造零碳工业园区,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200万吨。”
某跨国咨询机构中国区总裁则指出,中国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碳资产管理等领域已具备全球竞争力:“未来,专委会可推动建立‘中国绿色企业认证体系’,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结语
双碳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双碳战略实施从“政府主导”向“政企协同、市场驱动”转型迈出关键一步。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专委会将通过价格机制创新、技术转化加速、国际合作深化,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正如中国价格协会双碳专委会首任会长所言:“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企业都能在双碳转型中找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平衡点,让中国智慧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