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物流运行开局良好,社会物流总额达91万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较1-2月加快0.4个百分点。在政策驱动、产业升级与消费转型的共同作用下,物流需求结构持续优化,单位物流成本稳中有降,供应链服务创新加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需求结构优化:工业引擎稳健,消费新动能崛起
一季度,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5.9%,占社会物流总额比重超八成,仍是物流需求增长的核心支撑。其中,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应显现,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制造相关物流需求同比分别增长9.4%和4.1%,高端装备、智能硬件等产业物流需求保持两位数增速。
消费领域则呈现“量质齐升”特征。民生消费类物流需求快速增长,通信器材、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家具类商品零售相关物流需求同比分别激增26.9%、19.3%和18.1%,反映出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新兴电商模式持续渗透,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7%,增速较1-2月提升0.7个百分点,即时零售、直播带货等业态推动“小时达”“半日达”服务需求爆发,生鲜冷链、智能仓储等配套物流服务需求同比激增35%。
降本增效显著:单位物流成本下降,供应链服务升级
社会物流运行效率提升成为一季度最大亮点。数据显示,一季度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1%,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即每万元GDP物流成本较上年同期减少30元。这一成绩得益于三大因素:
政策与基础设施协同发力:
64个“公转铁”项目全面落地,铁水联运集装箱发送量同比增长19.4%,多式联运占比提升至18.6%,推动运输结构持续优化;
水上运输业投资增长25.9%,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2%,基础设施升级降低物流中转成本。
供应链服务模式创新:
重点物流企业供应链服务合同订单量同比增长超20%,一体化物流业务收入增速达25%。例如,某头部物流企业通过整合仓储、运输、配送及数字化管理,为汽车制造企业降低库存周转成本15%,为家电企业缩短订单交付周期30%。
企业库存管理优化: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货、产成品存货增速回升,多数领域进入补库存阶段,但物流企业通过大数据预测、智能分仓等手段,将库存周转率提升12%,减少冗余库存占用资金。
物流企业韧性增强:收入稳增,盈利改善
在需求回暖与效率提升双重驱动下,物流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改善。一季度,物流业总收入达3.3万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较1-2月提高0.2个百分点。重点调查显示:
盈利能力提升:物流企业毛利率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高附加值业务占比提升。例如,冷链物流、跨境物流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2%和18%;
数字化投入加大:超六成物流企业将年度营收的3%-5%用于技术研发,AI路径规划、无人仓储等新技术应用率提升至41%;
绿色转型加速:新能源物流车保有量突破120万辆,同比增长65%,港口岸电使用率提升至89%,物流环节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4.2%。
专家解读:物流提质增效,助力经济循环畅通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指出,一季度物流运行呈现三大趋势:
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转型:物流企业从单一运输向“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升级,如某快递企业通过“仓储+配送+金融”一体化服务,帮助中小商家降低综合成本20%;
从“国内循环”向“内外联动”延伸:中欧班列开行量同比增长12%,跨境海运干线运价波动率下降至5%以内,物流企业加速布局海外仓网络;
从“成本竞争”向“生态共建”深化:京东物流、顺丰等企业联合制造业企业共建“零碳供应链”,通过碳足迹追踪系统减少包装浪费30%。
结语
一季度物流运行数据表明,我国物流业正从“规模红利”向“效率红利”“创新红利”跨越。随着《“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深入实施,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深度融合,数字化、绿色化、全球化将成为下一阶段发展关键词。正如专家所言:“物流效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可带动GDP增长0.3-0.5个百分点。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正在为实体经济筑牢‘筋骨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