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一场聚焦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的学术盛宴——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报告发布会在北京盛大举行。此次会议由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理念”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并一同见证了《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报告(2023 - 2024)》的正式发布。
智库担当,服务国家区域战略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其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中积极作为,贡献了诸多智慧与力量。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正是该研究院践行智库使命、服务国家战略的又一有力举措。通过搭建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聚焦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践,探讨如何加强《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报告》的应用性,对于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融通格局的加快形成以及南通大学智库特色化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汇聚各方智慧,形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合力,还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理论构建,探索发展新路径
在研讨会上,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教授对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理论构建与实践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他强调,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解决区域发展难题的关键理念。这一理念既深深蕴含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想理论与战略之中,又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有益补充和创新探索。成长春教授指出,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并非简单的平均主义,而是在充分考虑各地区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差异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区域合作、完善政策体系等手段,实现区域之间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协调共进与均衡发展。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打破区域发展壁垒,促进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报告发布,呈现发展新态势
研讨会上,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空间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所正式发布了《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报告(2023 - 2024)》。这份报告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报告显示,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水平继续优化,发展指数的中位数已由2019年的0.8325提高至2022年的0.8512,提升了约2.2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表明,长江经济带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整体发展态势向好。然而,报告也指出,当前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呈现出“总体向好、结构分化”的态势。这意味着虽然整体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领域之间的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地区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方面表现突出,而部分地区则相对滞后。这种结构分化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和《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报告(2023 - 2024)》的发布,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随着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和相关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必将迈上新的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