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领域,市场监管总局积极作为、锐意进取,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执法制度规范方面收获了累累硕果,为知识产权保护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图片来源:
在强化严格履职方面,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精心谋划、协同发力,制定并出台了《市场监管领域知识产权案件案由规定(试行)》。这一规定犹如一部精准的“导航仪”,对市场监管部门执法所涉及的10大类、98种知识产权违法行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它将每一种违法行为对应的案件名称和法律适用一一明确,实现了案件管理的分类指导和精细化运转。以往,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监管部门在案件分类和处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如今有了这份详细的规定,执法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地界定案件性质,提高执法效率。同时,对于消费者和权利人而言,这一规定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们可以清晰地了解监管部门的职能范围,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更加精准地依法投诉举报,增强了公众参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提升执法规范化是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制度建设的又一重要着力点。针对商标侵权案件中违法经营额计算这一关键且复杂的环节,总局制定了《商标侵权案件违法经营额计算办法》。该办法系统总结了多年来商标执法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对违法经营额的计算进行了细化规定,统一了计算标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违法经营额的确定往往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容易引发争议,而这一办法的出台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使得执法人员在计算违法经营额时有章可循,确保了执法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此外,《商标行政执法证据规定》的出台也为商标执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它对商标执法中证据的种类、要求以及收集、审查、认定等各个环节都作出了清晰界定,让调查取证工作更加严格规范。这不仅提高了案件查办的准确性和效率,也增强了执法公信力,让侵权者无所遁形。
在创新执法方式上,市场监管总局展现出前瞻性的思维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出台的《关于牢固树立监管为民理念 推行服务型执法的指导意见》,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与服务型执法理念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出“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事后回访”的执法新模式。这一模式既体现了对严重侵权假冒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又注重宽严相济、惩教结合。对于那些初次违法、情节轻微的经营者,给予其改正的机会,通过教育引导促使其合规经营;而对于屡教不改、情节恶劣的侵权者,则依法予以严厉打击。这种执法方式既彰显了执法的力度,又传递了执法的温度,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助力经营者合规健康发展。
展望2025年,市场监管总局已锚定执法体系和执法能力现代化目标,开启了知识产权执法制度建设的新征程。总局将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执法制度建设进程,制定并发布知识产权执法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将进一步凝聚执法经验、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能,为知识产权保护筑牢更加坚实的制度性屏障。可以预见,在市场监管总局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知识产权执法工作将迈向新的高度,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