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经济与地缘政治舞台上,一场围绕稀土资源的博弈正暗流涌动。中国对七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一举措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美国相关行业引发了轩然大波。而英国媒体《金融时报》的爆料,更是让这场博弈的走向变得愈发扑朔迷离。

《金融时报》12日报道,特朗普政府正在起草一项行政命令,计划囤积太平洋海底发现的金属,加大开采海底金属结核,并储存在美国境内,以此应对中国限制稀有金属出口带来的困境。海底多金属结核,这些像土豆大小、在海底高压下历经数百万年形成的“宝藏”,富含镍、钴、铜、锰等金属,是制造电动汽车电池、军工设备以及高科技产品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然而,美国的深海采矿计划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美国在很大程度上缺席了海底采矿的国际谈判,且尚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使得其开采行为缺乏国际法的支持。另一方面,海底开采矿产的条件远未成熟。目前,除了天然气、石油有少量开采外,其他海底资源开采技术尚未完善。即便是在成熟的地表开采,形成规模性生产效率也需要以10年为单位的筹备期。如此看来,美国的深海采矿计划更像是一场“远水难解近渴”的冒险。
中国对七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精准打击了美国军工供应链。至少有4种被管制的稀土元素——钆、铽、钇、镝,被广泛用于美军先进战机的各种子系统和零部件。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 - 35隐身战斗机为例,每架飞机需消耗约417公斤的稀土材料。据统计,美军现役及在研的153种主战装备中,87%的供应链需要经过稀土加工环节。
澳新银行高级大宗商品策略师丹尼尔·海恩斯指出,中国几乎掌控了整个稀土供应链,不仅拥有全球大部分稀土矿产量,更重要的是掌握着供应链中的加工环节,包括精炼、冶炼及制成可用部件等工艺,其全球市场份额约达80%至90%。这意味着,美国在稀土供应上高度依赖中国,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无疑让美国相关行业陷入了恐慌。
美国相关行业担心,中国的出口管制可能会导致稀土及相关产品出现供应短缺。由于各公司应对此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储备规模差异很大,生产中断的时间很难预测。一旦供应链断裂,将对美国的军工产业、高科技产业等造成严重影响。
在这场稀土资源的博弈中,美国试图通过囤积海底金属来“突围”,但面临的困难重重。而中国凭借在稀土资源领域的优势地位,通过出口管制措施维护自身利益和战略安全。未来,这场博弈将如何发展,国际社会拭目以待。但可以预见的是,稀土资源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各国在资源领域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