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正式印发,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绘制了新蓝图,其中明确提出开展元宇宙、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标准研究,引发广泛关注。
《工作要点》围绕多个重要目标展开工作。在健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要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持续完善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计划制定行业标准1800项以上,组建5个以上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标准化技术组织。这为我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标准支撑,有助于推动产业的有序发展和创新升级。
筑牢产业发展安全底线也是重要目标之一。编制工业和信息化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组织编制强制性国家标准100项以上,能够确保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符合安全、环保等基本要求,保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推动产业全球化发展方面,支持100项以上由我国企事业单位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全行业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8%,将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促进我国产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
《工作要点》共提出六个方面26条工作要点,其中以标准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核心内容之一。在新兴产业标准建设方面,优化完善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北斗导航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统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各环节标准制定,有助于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产品的瓶颈,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推进5G—A、低空信息基础设施、6G、量子保密通信等标准研究,将为未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高端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民用航空等多个领域开展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基础共性、关键技术等标准研制,将促进这些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加强未来产业标准建设方面,明确提出开展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先进计算、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标准研究。这些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开展相关标准研究,有助于规范产业发展,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未来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的印发,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加强标准建设,将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产业安全保障、全球化发展以及未来产业的培育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我国工业和信息化事业迈向新的高度。